犯罪,真的和基因有關嗎?從人們有能力解讀基因的秘密以來,多少科學家都在探討這個議題。
然而,遺傳學家一直難以找出能造成暴力行為傾向的特定基因。這正是為何相關的研究都會引起各方仔細檢視和大量爭議的原因。

基因讓人天生好鬥?

在芬蘭一項最新研究,收集了一千多位犯罪者的基因,進行系統性的分析,這是首次有類似的研究報告。首先科學家將犯罪者分為暴力跟非暴力兩個分類。1,154名罪犯中,有謀殺/謀殺未遂、殺人狂和暴力毆打被定義為暴力犯罪。他們身上幾乎都被檢驗出一種在身體中負責控制大腦多巴胺和血清素量的單胺氧化酶(MAOA)基因含量極低。另外,研究人員也在這些極端暴力行為者身上發現鈣黏蛋白(CDH13)基因。鈣黏蛋白(CDH13)已被證明與過動症和藥物濫用行為有關。研究人員發現,同時擁有這兩種基因的人,比沒有的人高了13倍的犯罪機率。更有高達5%~10%的嚴重暴力行為,與這兩種基因有關。

然而這樣的研究結果絕對不是給出一個簡單的定義,讓警察可以過濾基因檢驗出誰有可能是罪犯而誰不是。專家認為,這樣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基因只是其一。而唯一重要的事情是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了解他或她這樣做的後果以及是否個人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

violent gene
圖片來源:www.brookhavenhospital.com

如何理解,暴力基因?

在義大利,法庭給一名已定罪的謀殺犯減刑一年,因為醫生證明他具有與暴力行為有關的基因。這是行為遺傳學首次影響歐洲法庭通過的刑期長短。在美國,一位殺人犯的基因分析報告被當作是他為何會殺人的犯罪註解。

這些案例與研究指出了遺傳基因確實有影響人類行為的能力,讓某些人可能比他人更加好鬥,或著是更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更容易被環境所影響。然而科學家也認為,所謂「暴力基因」,更準確地說是應該是「消極基因」,它們令人產生消極情緒,並讓兒童的內心變得更加敏感,而當一個人感到壓力重重,受到精神上的創傷,那些源自幼年的精神創傷就有可能會因此「觸發」了人內心深處原本被道德所抑制的惡劣行為。

所以正確解讀研究結果非常重要,毋須誇大解釋「暴力基因」,因為可能有一半的人口都有低含量的MAOA基因,但是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會因為暴力犯罪被關進監獄。絕大多數這類基因的攜帶者,每天都能成功抑制住自己的暴力衝動,不讓犯罪定義自己的人生。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遺傳因素,只是幫助我們能預先防範。因為遺傳醫學的存在,人類得以更了解基因對人的影響,或許未來透過更普遍的基因檢測,我們能及早看出孩子的專長與性格,對有衝動基因的孩子因材施教,讓孩子把好鬥的天性應用在其他的領域,養成積極正向的人格。用教育來引導孩子走上人生的正軌。

參考文章:
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29760212

延伸閱讀:
http://goo.gl/3p1jsJ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