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菌留下、坏菌出去!第四届亚洲微生物体趋势论坛热烈展开

0

过去常常被遗忘的器官——肠道菌丛,在 2020 年一开始,在第四届亚洲微生物体趋势论坛被热烈讨论!本次论坛由图尔思生物科技、中央研究院生化所、台大医院、台北医学大学主办,邀请亚洲知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趋势及研究,盼集结产官学界的不同想法与意见,为台湾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激发更多创新动能,开启更多新的契机。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研究和产品需严谨科学认证,避免过度炒作

台大医院吴明贤副院长致词表示,身为一个肠胃科医师,微生物虽然对肠胃医学挑战最大,但机会最多。亚洲微生物体趋势论坛已经迈入第四届,每一次都有新的研究进展,帮助我们越来越了解微生物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而且不少微生物已经进入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有很多研究证据显示,肠道菌影响肠道健康,也会影响人类大脑、心脏、肾脏、肝脏、免疫系统的健康,也与消化到癌症有关。此外,肠道健康也会影响认知功能和运动表现,例如马拉松运动员有许多的肠道益生菌。因此,在精准医学或精准健康时代,微生物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微生物产业 2017 年产值为 312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 575 亿美元,台湾肠道菌产业也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多人有兴趣投入研究,台湾科技部和其他政府单位,都将加码给予更多研究经费的补助,将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

吴副院长接着提到,中国一家生技公司于先前推出海藻萃取物来重塑肠道菌丛以治疗阿兹海默症,引起不少关注,也被媒体大幅报导。然而,美国专家随即发出警告,质疑该新药的有效性。因此,每一个研究和产品必须透过严谨科学认证,避免过度炒作。最后期望大家透过本次论坛学到更多微生物领域研究新知,也能更进一步交流。

台大医院 吴明贤 副院长

非细菌微生态与大肠癌的关系

大肠癌是一个多阶段的致病过程,约 10-15 年。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微生物态(microbiota)。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的研究团队先前透过宏观基因体定序(metagenomics)分析大肠癌病人的微生物态发现,细菌占 99.4%,真菌(Fungi)占 0.19%,古菌(Archaea)占 0.38%,病毒占 0.03%。其中,真菌包含霉菌和酵母菌,致病性真菌有 300多个,几乎都是霉菌,其中黄曲霉菌可致肝癌。研究指出,某些共生真菌保护肠道菌,具有保护肠道的效果;有害的真菌会感染皮肤、口腔、肠道组织。另外,一些真菌变化会造成胰脏癌,以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最为显著。

接着,她提到,因为真菌在肠道微生物态比例相当低,若要研究其和大肠癌的关系,样本数要大,定序要深。随着样本数增加到七十例,真菌丰富度足够。他们蒐集 420 多名香港大肠癌病人与近 165 名香港健康人的粪便进行宏观基因组定序,结果发现大肠癌病人和健康人群的整体真菌分布情形是不同的,而早期和晚期的大肠癌的整体真菌分布也是不同的。然后,进一步分析其真菌菌种(species),与健康人群相比,大肠癌病人的一些真菌显著增高,有些显著减少,诊断率(AUC)达 0.93。早期大肠癌和健康人群之间也有显著变化,AUC 为 0.91。另外,194 名欧洲(法国德国)健康和大肠癌的病人的真菌变化诊断 AUC 超过 0.7。在大肠癌病人中,真菌和细菌之间会互相排斥,真菌和真菌会协同作用,会促进大肠直肠癌的发生。

另一方面,在大肠癌中,病毒(噬菌体)的多样性增加,反而细菌的多样性减少,二者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在大肠癌中找到 22 个特定病毒的丰度高。其中有三个病毒与大肠癌病人预后差,有显著的关系。然而,病毒在大肠癌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仍需要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除了真菌和病毒之外,未来希望透过微流体单微生物基因体定序和其他技术,提高定序效益,找到新的微生物菌种,以更全面了解微生物与大肠癌的关系。

香港中文大学 于君 教授

多元泛体学满足肠道菌研究的新兴世代

自 2008 年全球人类肠道菌类研究计画、2016 年美国宣布国家微生物计画启动,显示学界对肠道菌议题日渐重视重视。吴明贤副院长以“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y”为题,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切入,指出医用微生物学迈入新兴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会,从过去普遍认为细菌“致”病,至今利用细菌“治”病,肠道菌可谓现代显学,其中,吴副院长认为四大挑战包括:
(一)关联性不等于因果:柯霍氏法则已无法全然解释疾病和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我们面临观念上的挑战:如致病原到致病态的转变
(三)医用微生物学的发展,如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恢复菌落平衡的应用
(四)泛体学 (Panomics) 的局面,更复杂且多元地结合了基因体学、转义体学、表观遗传学、蛋白体学、代谢体学、宏观基因体学等各式体学甚至环境体学。

然而,有挑战即有希望,如何改变肠道菌趋向平衡健康,饮食、抗生素、益生菌三大元素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线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