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陰道、口腔的微生物 – 第三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 (Asia Microbiome Conference)

0

抗痘好菌以及皮膚益生菌銀行

中央大學黃俊銘教授表示不少人因臉上的痘痘所困擾,目前醫師僅能用抗生素或局部類維生素 A 暫時治療,一旦停止用藥,痘痘就會再次發生。對此,中央大學黃俊銘教授和其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能有效治療青春痘且安全性高的疫苗。他們首先發現皮膚上有一種微生物——痤瘡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簡稱 P. acnes)。P. acnes 是一種厭氧菌,原本和皮膚細胞和平相處,但是由於臉部油脂分泌過多,堵塞毛囊,造成了一個厭氧環境,促使 P. acnes 大量繁殖,進而分泌 CAMP 因子,進而促進細胞產生發炎因子,誘導皮脂腺細胞死亡,發炎反應加重,人類臉上就長了痘痘。接著,他們使用老鼠模型和從人體採集的皮膚細胞進行研究發現,使用一組單株抗體能有效對抗 CAMP 因子,降低發炎,以及治療痘痘。過猶不及,P. acnes 也可是一個好菌,它能調控葡萄糖發酵(glucose fermentation)產生成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特別是丁酸(butyric acids),然後解決磷酸鈣(CaP)堆積,減少 CaP 誘導 HDAC-IL6-ERK-p 訊息傳遞,降低皮膚發炎,以達到止癢的效果。黃教授的研究團隊也已經從皮膚上分離數百種具發酵活性且產生 SCFAs 的細菌並且用 16S rRNA 序列來鑑定以及分析其功能,成立「皮膚益生菌銀行」(Skin Probiotic Bank)。該銀行包含上述止癢的 P. acnes,還有其他能減少黑色素、甚至發電的益生菌。最後黃教授更指出,未來微生物銀行將與人工智慧(AI)結合,透過智慧型手機、鏡子、生物面膜、生物晶片,都能幫助人們檢測皮膚微生物菌落的狀況。

中央大學 黃俊銘教授

陰道微生物態失衡提升婦癌風險

水至清則無魚,廈門大學曾驥孟教授指出,女性陰道內有許多微生物菌群,包含乳酸桿菌(乳桿菌)、加德納菌、表皮葡萄球菌、鏈球菌、棒狀桿菌、大腸桿菌等,彼此共存於陰道黏膜上,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乳酸桿菌,它會產生乳酸,抑制致病微生物的黏附,能維持陰道微生態的健康,預防陰道感染的發生。華人女性的陰道中的乳酸桿菌,又以捲曲乳桿菌、詹氏乳桿菌、加氏乳酸桿菌、惰性乳酸桿菌為主。當陰道乳酸桿菌減少、加德納菌或混合性厭氧菌大量繁殖時,會造成微生態失衡,產生許多有害的代謝產物,若再受到人類乳突腫瘤病毒(human Papillomatus virus, HPV)的感染,會增加子宮頸癌、子宮癌的風險。此外,許多研究也證實陰道微生態與卵巢癌、早產、發炎有關。當罹癌婦女接受藥物治療後,其陰道微生態受到破壞,使得抗感染能力下降,生殖器官感染機率也提升。因此,曾驥孟教授期望能透過全體學(Omics)平台建立婦科微生態診療轉化醫學系統,並且結合標靶基因/總體基因體/轉錄體學/蛋白質體及代謝體的檢測,以及整合相關大數據進行分析陰道微生物菌群和遺傳性乳房和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yndrome, HBOC)、腫瘤進展、精準用藥評估、預後發展之間的關聯性。然後建立專屬於華人的婦幼微生態健康大數據庫及衍生臨床及預防性商品。

廈門大學 曾驥孟教授

口腔微生物群與口腔癌

長庚醫院蘇仕奇博士指出,人體口腔微生物約有 770 種,年齡、性別、飲食習慣、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生活習慣,都可能改變微生物群落(microbial flora)。口腔微生物群落失衡時可能會導致疾病,例如慢性牙周炎、口腔鱗狀細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等。大多數研究主要採取 OSCC 患者的舌頭、頰黏膜、唾液、組織樣本來分析口腔微生物群落。其中,舌頭的菌相最穩定,變異性較低,因此適合當作一個生物標記,再來才是唾液。過去研究顯示,與健康人群相比,OSCC 內微生物群落中厭氧菌和耐酸菌的數量明顯增加,而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微生物數量則顯著降低。蘇仕奇博士表示,約一半口腔癌患者是在晚期才被被診斷出來。因此,他期望能透過癌症突變標籤(mutation signature)以及突變圖譜來分析微生物群落(microbial flora)以及其變化與口腔癌患者基因體之間的關係。他發現特定的基因體突變與特定的微生物群落之間存在不少的相關性。口腔微生物會分泌一些酵素、毒素或毒性代謝產物等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於口腔黏膜組織,或者微生物會引起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淋巴細胞分泌 IL-6、IL-1、TNF-α 等發炎因子,進而造成口腔鱗狀細胞 DNA 產生突變,進而提升患者罹患 OSCC 的風險。然而,口腔微生物參與口腔癌發生的詳細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長庚醫院 蘇仕奇博士

延伸閱讀:自己的腸道自己救 ! 第三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Asia Microbiome Conference)精彩呈現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