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創新與轉化基礎研究動能,發掘亞洲生技產業新契機!

0

BIO Asia-Taiwan 2021 作為亞洲最盛大的生技展會,以亞洲地區為核心的生技趨勢觀察,自然是一大論壇焦點。

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Jerome Shen)引言提到,疫情間我們見證了許多跨國醫藥研發的合作機會,以亞洲地區的潛在機會而言,過去 10 年許多亞洲國家的政府積極推動發展生技產業,包含挹注研究開發經費、鬆綁企業 IPO 籌資的法規限制。然而他也指出生技醫藥是長鏈產業(long chain),亞洲地區商品化進展、創新活動不活躍現象,也與缺乏管理人才的因素有關。

BMS 以外部創新創造研發機會

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 BMS)日本與亞洲地區事業發展部門主任 Yoshitake Maeda 博士以 BMS 為例,說明該公司如何善用外部創新(external innovation)活動,推動企業內部的研發動能。他指出 BMS 的研發管線有高達 60% 來自外部合作與結盟,因此 BMS 得以不斷擴展研究開發與產品組合。

縮短日本與美國的生技市場落差的策略

LUCA Science 執行長 Rick Tsai 博士延續對日本生技產業的關注焦點,分析日本為何在生技競賽中無法跟上歐美國家。以基礎研究量能來看,日本的學術發表產量高其實具有先天優勢。但是日本卻未能有效將學術研究的產量轉譯到臨床應用。Tsai 博士指出形塑此困境的 3 大因素:創業行為、政策條件、資金市場。

首先,以創業活動活躍程度來看,2018 年日本的早期階段創業活動(TEA)指數僅有美國的 1/3。其次,美國與日本的科技政策條件不同,使得兩地生技產業的商業模式也有所差異。最後,日本與美國的生技市場投資規模更顯出巨大落差:2020 年日本的醫藥創投資金總額 12.3 億美元,僅佔美國當年數字的 2.5%。Tsai 博士建議生技企業應跳脫國境限制,善用不同國家的發展優勢,例如美國的龐大生技市場、日本的頂尖學術研究、更包含台灣的 CDMO 優勢,創造根生全球的生技企業。

台灣醫藥產業可援引資通訊科技(ICT)的成功經驗

回到台灣本身,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總經理張鴻仁,則比較資通訊科技(ICT)以及醫藥科技的產業價值鏈(value chain)的關鍵差異,他指出 ICT 產業的成功經驗不能複製,但是能夠援引作為醫藥科技發展的有力工具。

ICT 產業價值鏈走的是委託代工或委託設計途徑,能夠靠大量生產取勝。相較之下,台灣的醫藥科技發展需要從頭做起:從設計產品原型、進行臨床試驗、再到市場銷售,因此不能沿用過去 ICT 產業發展的模式。不過張董事長提到,台灣的健保制度是將來可以多加善用的醫藥資源,健保制度與電子健保卡已是相當完善的基礎建設,此外,利用 ICT 設施提供一般人可負擔的醫療科技服務,也是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

延伸閱讀:演講精華!諾貝爾獎得主談 COVID-19、C 肝疫苗研發,莫德納創辦人講創業甘苦談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