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升溫 產業升級 帶動亞洲生技逆勢成長

0

近年來由於全球的健康醫療需求劇增,激勵了生技醫療產業的創新蓬勃,更成為資本市場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尤其處於新興市場的亞洲,成長更是可觀。回顧 BIOAsia 2019會議,在大會主席李鍾熙博士 (Dr. Johnsee Lee)的支持下,由大會籌備委員: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 曾惠瑾(Audrey Tseng)副所長與維吾資本 (Vivo Capital) 創投合夥人馬海怡博士(Dr. Jo Shen)共同籌備了一系列關於生技醫療創新投資的重點議題,與許多國際知名創投集團的專家共同研討亞洲生技投資的趨勢和前景。曾惠瑾副所長開幕致詞時表示,崛起中的創新公司,必須瞭解「投資方看重的價值和管道」、以及「具備哪些條件,方能成為創投或大型藥廠感興趣的獨角獸公司?」這都是創新公司成長過程中的必要課題。

亞洲生技產業投資市場蓬勃 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近幾年亞洲地區的經濟與資本市場正處於快速成長期,來自歐美的資金紛紛湧入尋覓投資標的。而創新是投資的核心價值,投資則是驅動創新最重要的動能,二者應相輔相成,營造出有利產業發展的生態系統。

美國矽谷銀行-生命科學與醫療保健關係銀行(Life Science & Healthcare Relationship Banking at Silicon Valley Bank)主要負責人 Katherine Andersen 提出數據說明,2009年至2019年,亞洲上市公司數目增長8%,市場資本增長14%(台灣上市公司增長11%)。亞洲的公開資本市場來自外國投資增長迅速,過去5年增長了30%,尤其來自美國對亞洲的投資最多,增長幅度是歐洲資金投資亞洲的2倍,亞洲在全球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領域的新興市場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為全球經濟注入一股新動能,中國生技產業的崛起更是一股不容輕忽的力量。

美國矽谷銀行生命科學與醫療保健關係銀行主要負責人 Katherine Andersen

深入探討近幾年來中國的生技產業崛起的現象,前香港摩根史丹利資深顧問 Samuel Thong 提出分析,主要可歸功於三大關鍵因素:

  1. 監管機制與法規的改革(Reform to Regulatory Framework)
  2. 蓬勃發展的藥物研發和申請(Reimbursement of innovative medicine)
  3. 資金的可及性大幅增加(Increased Accessibility to Funding)

一些指標型的生技新藥公司,例如基石藥業 (CStone Pharmaceuticals) 、天境生物 (I-MAB Biopharma)、百濟神州生物科技 (BeiGene)、再鼎醫藥 (Zai Lab),都分別在創立的4到6年之間就完成了A輪融資到C輪融資,甚至在香港證券交易所 (HKEX) 和美國那斯達克交易所 (NASDAQ) 進行首次公開發行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一般來說,香港的資本投資公司傾向於投資已經具有獲利盈餘能力的公司,因為能夠以本益比評估價值。若要評估投資未有營收或未有盈餘的生技公司,Samuel Thong 歸納出一些標準原則 (主要依據HKEX Chapter 18A規範):

  1. 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須達到15億港幣以上
  2. 已經營運至少兩個財政年度(Financial Years)
  3. 現有資本需達到能負擔12個月營運資金的125%

前香港摩根史丹利資深顧問 Samuel Thong

從2018年到2019年目前為止,由於中美貿易衝突的升溫,使得國際金融指數 (S&P500、CSI 300、MSCI AEJ、Heng Seng) 呈現不穩定的動盪走勢,然而健康醫療 (Healthcare) 相關個股仍維持彈性和防守性的態勢,隨著時間投資人也將逐漸恢復信心。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製藥公司在2018年提出藥證申請的件數高達66件,相較於2017年呈現8-10倍的爆發性成長,獲得投資的金額也增長三倍,是相當特別的現象。

從 1980 年代至 2018 年之間,全球生技產業的市值和首度公開發行 (IPO) 的公司數量都逐漸蓬勃增長。從 2012 到 2018 年,歐洲的總投資金額為265億美金,而美國的總投資金額則高達1.2兆美金。中華開發資本的 Robert Liu 博士表示,近期創新投資的熱門標的包括: 腫瘤醫學與免疫學、突破性創新平台、數位治療方式和研發創新的工具,產業界與投資資本公司的合作也日漸頻繁。面對迎面而來的生技浪潮,我們必須具備全球化思維,適應東方和西方的差異,為自身做好準備。

中華開發資本Dr. Robert Liu

亞洲生技產業升級 製造業思維是最大阻力

在過去的十年,亞洲地區藉由傳統製造業與電子製造、組裝業的成功經驗,為經濟發展打下厚實基礎,但效率重於創新的代工、製造思維,同時也成為生技醫藥產業升級的最大羈絆,若能透過教育與長期潛移默化,打造鼓勵創新的產業文化,就有機會轉型成功。Innovent Biologics的首席科學長 Kerry Blanchard 博士講述,創新的過程通常都是從獲取 (Take)、模仿 (Copy)、合併 (Combine)、改善 (Improve) 到勝出 (Win),目前在中國的生技製藥產業也陸續發展出不同的商業模式,包括全新藥物開發的 Beigene、專利授權後臨床藥物發展的Zailab、蛋白質藥物製程技術的信達製藥 (Innovent) 和專注在學名藥製程的恆瑞藥業,創新流程的產業鍊已經逐步成形。但仍然有一些因素讓中國生技醫療產業的動能受到干擾,例如: 關鍵性的科學質量仍然缺乏、創新發明無法立即實現報酬、低風險項目仍然具有龐大產值、速度仍凌駕於生產力與科學,都是尚待解決的根本問題。Kerry Blanchard博士總結,根據他身處於亞洲十年的觀察,亞洲的生技產業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仍然停留在「製造業的思維模式」: 高度關注低風險的題目、獲利模式構築於基礎設施和平台的建立、不惜一切代價交貨的速度、產品質量素質參差不齊等。而亞洲生技產業成長的主要動能則來自於過去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大量的病患人口數目以及在學名藥與生物仿製藥的相對價格優勢,讓市場規模與相關產業都日漸蓬勃。

Innovent Biologics 首席科學長Dr. Kerry Blanchard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角色升級 陪伴新創公司共同成長

過去一般認知的風險投資/創業投資 (Venture Capital),是在創業初期提供營運資金的投資者,但事實上好的投資者不僅應該提供資金,更關鍵的是能提供「價值」,扮演企業導師、分享經驗、整合資源,建立產業生態系統 (Ecosystem),帶領新創獨角獸們奔向康莊大道。Eight Roads Capital 的 Will Liu 博士指出,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在生技產業所扮演的角色絕不僅止於提供資金,更能協助創新業者定位出具有商業價值的願景 (Vision),擬定策略去完成規劃,必要時提供資源(如:人才招募、商務拓展機會、資金等),協助團隊聚焦重要事項,能有效率地執行任務,維持足夠的競爭力,使得其公司能夠持續營運與成長茁壯,建立正向循環、鼓勵創新的產業生態系統。

Eight Roads Capital Dr. Will Liu

而投資者又是如何選擇投資標的呢?Will Liu博士解釋,當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在評估一間公司的價值時,首先檢視的是「人」,也就是「團隊」,團隊成員必須是該領域的頂尖佼佼者、專家,而且能協同合作,其公司團隊的價值才得以彰顯。台杉資本生技負責人沈志隆 (Jerome Shen) 博士補充,新藥開發是一門科學導向的生意,從每10000個化合物當中只有1個能夠走到新藥上市,而全球每年投入在藥物開發的資金高達12億美金,屬於高風險、高報酬的產業型態。近年來台灣政府鼓勵生技醫藥產業創新,而台灣擁有良好的生醫研究機構與高品質的醫療人員,進行先期臨床試驗相當方便,同時也擁有優秀的資通訊產業基礎,都非常有利於發展生技醫藥與生醫設備器材。他強調,台杉資本不僅透過直接投資,更開辦「台杉青年創業學院」,輔導具有創新才能的青年創業者,將資源、資金、人才做三位一體的整合,致力於建構良好的生技產業生態系統。

台杉資本生技負責人 沈志隆 (Jerome Shen) 博士

璞米投資基金(Permira Advisers Ltd)董事長兼總裁曹宸綱 (Jim Tsao) 歸納說明,主要的私募股權基金可大致分為: 控股型投資(Buy out)、成長型投資(Growth)和風險投資(Venture)。

  1. 控股型投資: 主要標的是已有穩定現金流的成熟型企業,透過取得51%以上股權的長期投資(4~5年以上),實質主導決策與公司治理,輔導企業走向公開資本市場。
  2. 成長型投資: 則聚焦於業務模式明確的成長型企業,透過資金挹注取得部份股權(<50%),參與部份決策與公司治理方向但不干涉日常營運,在規模與價值成長到一個階段(通常2~4年),轉售給其他投資人或走向IPO獲得報酬。
  3. 風險投資: 鎖定創立初期具有高度未來願景的新創公司,提供資金融資收購少部分股權(<30%),不干涉決策與營運,在經歷企業的快速成長期(2~3年)之內,就以轉售其他投資人或新創企業管理人回購的方式實現獲利,也有少數會走向公開資本市場。

曹總裁總結,走向公開資本市場(IPO)有二大優點: 一是取得足夠的資本進行規模的擴張,二為提升公司在客戶心中的品牌價值,而私募股權基金的角色是「價值創造」,60~70%的收益來自於公司業績的提高,透過管理提升、業務整合、策略併購、財務槓桿、價值提升,讓投資方與被投資方共享創新的甜美果實。

璞米投資基金董事長兼總裁 曹宸綱

生技醫藥產業併購興起 國際資源整合持續創新

新藥開發的過程當中,需要大規模的資源和資金挹注,而其中卻有70%的新藥研發是開始於小規模的新創公司,除了引進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取得資金的途徑以外,現在企業併購 (M&A;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也已成為促進生技產業生態系統的重要動能,或是透過專利授權轉移的模式取得授權金,甚至挑戰走向公開資本市場,讓新藥臨床試驗得以延續進展,都是近年來全球生技醫藥產業非常明顯的趨勢。Apollomics 的全球執行長 Guo-Liang Yu 博士提到,在過去10年間中國的生技產業以年成長率9.5~15.4%的幅度在增長,2018年中國生物藥的市場規模已達到933億人民幣,其中抗腫瘤藥物的增長速度最快(CAGR: 24.6%),但生物藥目前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僅佔9.6%,相較於美國 (38.8%) 和歐洲 (29.2%),仍然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Guo-Liang Yu博士以他自己創立的公司為例,他在2006年創立中美冠科(CrownBio),主要項目是發展腫瘤藥物與心血管/代謝疾病藥物臨床試驗的服務,在2015年首度公開發行之後,2017年日本的 JCR Life Science 即相中其新藥開發和轉譯醫學的價值,以400萬美金策略性收購中美冠科(CrownBio)。在得到了資金挹注的條件下,讓他能夠在中國與美國創立新的事業體Apollomics,專注於他擅長的腫瘤新藥開發項目,繼續投入在生技醫藥的創新領域。

Apollomics 全球執行長 Dr. Guo-Liang Yu

再鼎醫藥(ZaiLab)也是近年來相當受到關注的新藥開發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有不少新藥研發成果,不僅獲得私募資金投資青睞,更完成公司在美國上市的里程碑。再鼎醫藥的財務長Billy Cho表示,雖然再鼎醫藥的總部在中國上海,但當初在公司創立初期就自我定位是國際級的生技醫藥公司,團隊成員包括財務、企業管理、醫療專業、生醫研究等不同領域,目前已經有3個美國FDA許可上市的藥物、6個已經進入臨床試驗正在談轉移授權的藥物、1~2個將在2020年提出IND申請的藥物,研發成果豐碩。當初在選擇掛牌上市之前,曾評估過美國納斯達克(NASDAQ)、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香港交易所(HKEX)三種選擇,雖然三者掛牌的公司數目相距不遠,但是在市場規模、單日交易量(流通性) 、估值(14.9~18.4X)等方面,美國納斯達克(NASDAQ)、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都較有優勢,因此他們選擇直接挑戰在美國上市,終於在2017年9月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交易所掛牌上市,讓團隊擁有豐沛的資源持續投入藥物開發的使命。

再鼎醫藥財務長 Billy Cho

企業併購也是在生技製藥產業常見的發展策略,有效率的整合資源和關鍵優勢,不僅能夠提升競爭力,更有機會為一些具有歷史與規模的公司帶來成功轉型的契機。擁有豐富企業併購經驗的晟德大藥廠董事長林榮錦博士(Dr. Rong-Jin Lin)指出,投資生技醫藥產業雖然資金成本大、投資期長、投資風險高,但專利保護與產品週期長且收益高,只要能夠平衡「速度」、「風險」、「現金流」等三大關鍵因子,仍然有機會獲得成功。他也分享自身成功經驗,將專注於水劑與精神科用藥及特殊劑型學名藥的傳統晟德做區隔,重新定位新晟德為生技工業銀行,策略佈局投資醫療器材、農業生技、保健產品、新藥開發與細胞治療等領域。林董事長結論,併購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綜效,必須不停地傾聽與溝通,強化共同的願景並描繪出清晰的策略藍圖,鼓勵建立健康的企業文化與公平的獎勵制度,並以身作則貫徹執行既定的目標,才有機會增長併購的價值。

晟德大藥廠董事長 林榮錦博士

綜觀本年度BIOAsia 大會,亞洲區域經濟的興起,讓亞洲不再只是歐美國家的銷售市場。亞洲本身的創新研發和產業升級,已吸引來自歐美的國際資金湧入投資,不僅能協助亞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生技醫藥公司透過公開資本市場登上國際舞台,更鼓舞許多小型的新創公司、團隊勇敢爭取資源,為亞洲的生技醫藥創新提供永續的動能,逐漸走向正循環的產業生態系統。在中美貿易衝突持續增溫、歐洲近年濟成長遲緩的情勢下,這些來自國際的資金將可能轉向亞洲其他地區,例如: 東亞(台灣)、東北亞(韓國、日本)、東南亞(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亞洲經濟水平提昇,更同步推升生技醫藥與健康照護需求,成為亞洲區域下一波爆發成長的動力引擎,非常值得關注。

 

文/ John Hung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