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眾人的力量 生物資料庫(Biobank)共享時代來臨

2

精準醫療帶動生物資料庫的興起

人類的壽命比以前更長久,面對慢性疾病的時間也愈來愈多,然而,許多慢性疾病的運作機制依舊是個難解的謎。近年來興起的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就是訴求針對病患的基因背景設計專屬的治療方式,提高疾病治癒率和省下龐大的藥物開發費用。但是並非所有的疾病都像乳癌,只靠少數幾個基因就可以得知罹患機率,許多台灣常見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必須分析數以千計的基因,再加上飲食和環境因子才能作出判斷。所以,建立龐大的基因資料庫和持續長期追蹤,是找出慢性疾病預防方法和治療策略的最佳選擇。

現在,世界各地如芬蘭、英國、美國、日本、韓國、中國以及馬來西亞,都已建立數十萬人次的基因資料庫,台灣在2003年的時候提出建立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歷經約十年終於在2012年通過立法,從社區民眾開始,預計收集30萬筆人體生物資料,其中20萬為30-70歲的健康民眾,10萬名則為特殊疾病患者,集結了生活習慣、環境因子、臨床醫學、生物標誌、基因及醫學資訊等多樣訊息,針對台灣地區常見疾病進行大規模的世代研究,希望找出常見疾病的預防策略。

bannerkuva_kapea

延伸閱讀:千人基因組計畫 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資源共享

生物資訊共享的機會與挑戰

2015年「全球生物資料庫產業觀點」(The 2015 Biobanking Industry Outlook )指出,生物資料庫的前景十分看漲,吸引了各種公、私部門的資源投入,其市場價值從2014年的1億7800萬美金到2018年預估成長為2億4000萬美金,在慢性疾病、再生醫學、藥物治療方面的應用相當熱門。最近,美國波士頓舉行了「生物材料資源庫暨樣本管理高峰會」(IIR’s Biorepositories and Sample Management Summit),提到生物資料庫的合作與共享,無論從產業、研究或醫療水準提升等各個面向,都已成為銳不可檔的趨勢。

根據統計,全球的生物資料庫中,有5%來自學術單位,25%來自藥廠,22%則來自生技產業,若這些資料庫之間能互相整合,將對生醫產業或研究有莫大的助益。芬蘭生物資料庫 Auria Biobank 的主席 Heli Salimen-Mankonen 認為,學界和業界生物資料庫的合作,能幫助精準醫療快速發展,惟獨雙方都必須在不以利益為導向的前提下進行技術交流,共同制定標準作業流程、相關法規、資訊保密以及保留智慧財產權的協商彈性,才能製造雙贏的局面。

合作過程或許看似複雜,但比起自行取得生物的樣本,直接獲得已分析過的資訊是更實際的作法,不僅成本較為低廉,也有較少的法規和道德的限制,在生命科學領域中,最尖端的研究和創新都是透過國際合作,共同促進生物醫學領域上的新突破。目前台灣發展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已慢慢獲得民眾的迴響,但要能夠在精準醫療領域和世界並駕齊驅,必須克服的障礙就是人口數量過少,如果能透過與更多生物資料庫的交流合作,以及整合全民健保的資訊系統,將會帶給台灣未來生醫發展的新契機。

參考文獻:
1.www.blobalbiobanking.com
2.Pharma IQ’s 2015 banking Industry Survey
3.http://www.genengnews.com/gen-articles/biobanking-in-the-sharing-era/5665/?page=2
4.臺北醫學大學秘書處與研究發展處,2013年10月,中研院臺灣人體資料庫研究站進駐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日北醫》 2013年10月號。
5.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 http://www.twbiobank.org.tw/new_web/contact.php

圖片來源:
1. https://www.flickr.com/photos/g4egk/4816608544
2. https://www.auriabiopankki.fi/?lang=en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