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矽谷到台灣:政府策略與生技創業

0

撰文 / 馬海怡 博士
台灣神隆-前總經理及共同創辦人

矽谷灣區 生技產業的溫床

美國的「矽谷」,是位於北加州灣區的高科技基地,以創新聞名全球,自1973年史丹福大學的Stanley Cohen以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Herbert Boyer發明了用基因工程的方式來檢測與治療疾病,1980 年兩人創建了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註1) 來將其發明之產品量產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後在投資市場造成轟動,深耕了矽谷後來輝煌的生技產業。目前,擁有眾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柏克萊分校及史丹福大學,以及將近六、七百家的生技製藥新創公司,穩固了美國生技重鎮的寶座。目前美國上市櫃之生技公司總共超過 400 家,其中在矽谷灣區的生技公司總市值即逾 2,100 億美元。

圖1、生技公司市值(百萬美元)
生技公司市值
生技公司市值2

加州也是全美生物科技風險投資 (Venture Capital) 最活躍的地區,2013 年全美生技 VC 總共投了 65.3 億美元,其中 45% 就投入加州,而這些投資又多半集中在北加州舊金山灣區的生物製藥及醫療器材公司。

圖2、2013全美生物生技風險基金投資分佈圖
全美投資分布圖

此外,支持生技產業創新研發的很大一部份資金是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Health Institute, NIH)。2013 年加州得到 NIH 的研發基金將近 23 億美元,其中將近五成是給北灣區矽谷幾所大學,由此可見,美國聯邦政府對北加州之生技創新表現持續的信心也是生技產業在此繼續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上 2014 年在矽谷灣區 IPO 的 35 家公司中就有 19 家來自生技領域,一共募資 16.58 億美元,佔當年全美生技公司上市櫃募資總金額之 1/3,遙遙領先了美國聖地牙哥及波士頓等等幾個生技聚落。

表1、2014年矽谷灣區生技公司上市募資金額 (美金百萬元)
2014矽谷灣區生技公司募資金額

總體而言,生技產業為矽谷灣區創造了 6 萬多個直接的工作機會以及3倍以上的間接就業機會、950 億美元的產值以及 300 億美元的營收 (註2),而大矽谷的土地是台灣的一半,人口是台灣的三分之一,GDP 卻是台灣的 1.5 倍,上市櫃生技公司總市值更是台灣的十倍,如此驚人的差距,矽谷的生技產業發展經驗相當值得台灣學習。

要效法矽谷灣區快速的建立台灣在生技產業必需有的動能以及關鍵群聚數量(critical mass),政府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雖然台灣政府二十年前已訂定了正確的生技產業發展策略,產業以及投資環境也有正面的反應,然而現行法規及執法者卻不盡能配合,因此本文列舉出可改善之重點項目:

開放國際人才

生技產業要能蓬勃發展,人才是一大要點,可以建立一個人才資料庫,招攬矽谷灣區、中國大陸等地的優秀人才或專家,供國內各生技公司運用。適時聘用經驗豐富的生技專家可以為國內產業加速產品開發、避免造成錯誤、浪費資源、大幅開拓市場、培育本地人才,雖然費用高昂,若以短期合約並以薪資加股票之方式,聘用專家是絕對行得通的。另外,針對大陸人才之招攬,須與來自他地的人才一視同仁,以短期工作合約方式聘用。 

資金自由化

目前,台灣的所有外資都要經過經濟部數月的評審過程,投資回收也不可留在國內繼續投資。在美國,政府只有對某些敏感的產業外資採取謹慎管理,生技產業並不在管制內。而台灣大多數的生技投資案僅幾千萬美元,或許可以制定一個金額,在此額度之下,外資可以自由出入。 
另外,當前法令明文規定陸資最高可占 30%,但是近來證期局櫃買中心對所有申請上櫃的公司以不合理的方式來定義陸資,例如有國外股東於 1949 年後出生大陸,但現已入籍美國四十多年,此股東僅有 7-8% 的股份,卻被證期局告知其股份算做陸資。有的公司因此決定不在台灣上櫃,轉移到其他國家。個人認為這是 2015 年選舉政黨輪替後,少數人揣摩上意之舉,不止影響生技產業的發展,也再次呈現台灣法令容易被有心人士曲解,導致政府多年的努力功虧一匱。

政府專業化

生技產業是一門新知識,同時又是由許多非常專門的次領域組成,雖然目前台灣許多學校教授各式課程,但所有生技公司均面臨找不到所需人才,因此「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協會」最近開始成立「生技產業學院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cademy」,由產業專家訓練自己需要的人才。當產業界都在不停學習新知、爭取經驗時,政府官員尤其是衛福部更需要把握機會學習,才能配合產業發展之速度,做好把關的角色。譬如 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雖說是法規,但重要的是要明瞭其中的道理與原則。尤其當面對的主題是科學,衛福部若只以法律字眼為依據,那麼所有的判斷及決定就容易形成表面操作,無法提高台灣生技產業的素質。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經濟部科專計劃的評審。科專計劃每年都準備提供給業者,尤其是新藥開發公司大額的研發經費,但其邀請的評審委員通常都是大學教授,擅長專業理論但缺乏實際經驗,提出的要求常令業者啼笑皆非。況且科專計劃通過後撥下來的款項只能支付尚未發生的事宜,不能用來抵過去的開銷,但科專申請過程又需要一年,開發新產品不可能等待,因此大部份申請到的款項不能用,還得退還政府,實在破壞了政府當初訂定這項卓越策略的美意。

小結

過去多年無論是那一黨執政,每逢必須改進法規或嚴格執行時,皆因選舉壓力,受民粹擺佈,白白折騰許多年,政府空轉,產業無以發展,直接影響經濟及就業。生技產業本就是需要長期孕育,法令訂定後需要執行多年方能開花結果,經不得朝令夕改。台灣政治的不穩定,對中國大陸的不友善包括不允許大陸人才來台工作及陸資注入,不僅削弱了台灣生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且直接影響了台灣產業開拓中國大陸市場之大好商機。

希望今後台灣的領導人能在人才及資金自由化、政府專業化上多有建樹。長久以來,台灣辛苦開展的新藥行業無法掌握關鍵技術及原料藥來源,這在新藥產業永續經營上會造成很大的威脅。希望政府將開發及生產原料藥產業與醫療器材,一併納入生技新藥法,提供稅賦優惠鼓勵發展。即使無法與矽谷灣區在創新與冒險上並駕齊驅,但只要能跳出自我受限之困境,以政府及民間對生技之長期投資、各大學院持續栽培孕育人才再搭配矽谷灣區的專家及與國際市場連結,台灣朝著成為「亞洲生物產業大本營」的目標進行,路途將會更平坦更順暢。

本文完整內容將出版於童振源、方頌仁、陳文雄編的《矽谷成功經濟學》。
矽谷成功經濟學封面-3d

延伸閱讀:美國總統向癌症宣戰 全力推動抗癌登月計畫

註解:
1. 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全名基因工程科技公司(英語: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由創投人羅伯特•史旺森(Robert A. Swanson)與生物化學家赫伯特•博耶(Herbert Boyer)博士於1976年成立,這件事也被視為是生物科技產業的起點。瑞士藥界巨頭羅氏於2009年3月26日以大約468億美元完成了基因泰克的收購,並完全擁有此公司。
2. Source: http://sfced.org/case-for-business/sectors/life-sciences-biotech/sector-data/

圖片來源:
圖1:http://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87345/market-capitalization-of-us-public-biotech-companies-by-region/
圖2:https://www.pwc.com/us/en/health-industries/pharma-life-sciences/publications/assets/
pwc-california-biomedical-industry-2013.pdf
表1:http://www.bizjournals.com/sanjose/news/2015/01/02/2014s-35-bay-area-ipos-how-the-best-and-the-rest.html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