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人才、新創大量湧入中國?解密中國生醫市場產業動態

0

近年來,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生技創新研發的投資焦點,不僅因為其龐大的市場需求與多樣患者族群,使藥廠積極投資,也因積極轉型強化在地研發能量,名列國際藥廠與新創投資、進駐的國家之一。針對這個快速發展的亞洲市場,基因線上 GeneOnline 二月特別企劃,將與您解密中國生技業在新藥、生技研發等領域的發展趨勢,一探中國生技醫藥產業最新發展。

中國 3 大生技園區:上海張江高、蘇州工業、北京中關村

生技企業難以單打獨鬥,需要跨界合作才能維持高競爭力,這對市場龐大的中國也不例外。過去中國長期面臨低基礎研究、低創新能力、審核流程冗長、合作障礙高等挑戰,因此中國和許多國家一樣,採取成立生技園區的方式以促進跨領域合作、吸引資本與人才,改善產業問題。

據賽迪顧問與中國媒體新浪醫藥 2020 年 6 月發表的《2020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百強榜》指出,中國前 3 大生技園區分別是,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蘇州工業園區以及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而他們的優勢有所不同。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內有 600 家以上生技與生醫新創,目前已開發出 400 種以上藥物,取得 1,000 多項專利授權,超過 130 個藥物進入臨床試驗。2019 年該園區的總營收額約 721 億人民幣,目前全球前 10 大跨國藥廠中有 8 家皆將研發中心設立於此。

張江高科技園區在新藥研發與臨床試驗表現上最為出色,且擁有從新藥研發到量產上市的完整產業鏈,主要吸引生技與生醫創新企業進駐。

(Photo/ 張江高科技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BioBAY)在藥物研發、生物技術、醫療設備 3 個領域上表現優異,主要定位為新創孵化與加速園區。該園區聚集不少中國頂尖的生醫孵化器與加速器進駐,且已獲得上百億人民幣融資總額,是中國資本家高度關注的園區。

(Photo/ 蘇州工業園區)

座落於北京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又有中國矽谷之稱,培育近 2,000 家企業、 37 家上市公司,以及 67 間新藥臨床試驗基地,是中國第 1 個高科技園區,也是中國最大生物藥專業科技園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內匯集生物技術研發、企業孵化與加速、風險投資以及國際人才吸引與培訓單位,且每年創投案與投資金額佔中國三分之一,吸引生物藥創新、基因療法、檢測、CRO、抗體藥物等企業進駐。

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

中國生醫投資市場活絡

中國生醫市場的潛力不容忽視,在短短 4 年內從約 1.12 兆人民幣(2014 年)成長到約 1.53 兆人民幣(2018 年),年複合成長率 CAGR 達 8.2%,且預計在 2023 年成長至約 2.1 兆人民幣。其中,中國生物藥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超越化學藥與中藥,以 19.4% 的速度從 2018 年約 2,622 億人民幣提升至 2023 年約 6,357 億人民幣,化學藥與中藥的年複合成長率僅 3.5%、3.1%。

(資料來源/ 慶辰法律事務所,南京華訊知識產權顧問有限公司)

另外,中國生技製藥的投資環境也相比 10 年前豐富許多。據 BCG 統計,中國從 2010 至 2020 年崛起的生技製藥企業高達 141 家,相比 2000 至 2010 年成長 178%,且相比同年美國、歐洲、日本等大型經濟體負成長的局勢來看,中國的生技製藥創業風氣相當興盛。

「10 年前要在北京創業,除非是成功的連續創業家,不然以當時的投資市場很難資助一間公司營運」中國百濟神州 BeiGene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John Oyler 指出,現在中國投資景氣截然不同,環境十分活躍,時常可見大型合作案與投資案,同時競爭也將越來越大。

據全球投資銀行 Torreya 發布的《The Pharma 1000》,中國依照市值排名前 5 大企業分別為江蘇恆瑞醫藥(全球第 21 名)、揚子江藥業(全球第 27 名)、石藥集團(全球第 30 名)、智飛生物(全球第 32 名)、豪森藥業(全球第 37 名)。

(資料來源/ Torreya《The Pharma 1000》 )

Torreya 於報告中指出,中國政府在 2010 至 2020 年間積極推動創新藥物研發,加速中國生技產業的現代化,這讓中國生技業在過去 5 年企業估值共增加 5,000 億美元,也明顯表現在《The Pharma 1000》的榜單中,中國企業排名往前,更有新企業加入榜單。

(資料來源/ Torreya《The Pharma 1000》 )

另外,中國醫藥工業訊息中心每年推出的「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單」中,2019 年百強榜單(2020 年尚未出爐)中出現了 7 家新企業,且市值超過百億人民幣的企業相比 2018 年多出 5 家,共有 27 家。此外,上榜企業的業務營收總和也比 2018 年提升 10.7%,達到約 9296.4 億人民幣。

中國轉型研發 First-in-class 藥物,強調在地化研發

生醫市場高度需要跨界合作創造創新,在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情況下,中國生技市場也衍生出不少破壞式創新,打破現下企業的營運模式與研發界線。2021 年度 BIO CEO & Investor 大會中,多位長期深耕中國生技市場的業界專家也針對「 China as an Emerging Center of Innovation」的主題發表看法,剖析中國研發趨勢。

Johnson & Johnson 上海 JLABS 負責人 Sharon Chan 指出,放眼中國市場,人工智慧、數據科學、再生醫學、3D 列印、基因療法、自動化、微生物是中國的研發焦點所在,更是技術跨界整合後出現的新興市場。且因為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扭轉全球工作、行為模式的影響,中國將積極投資如遠距醫療等數位轉型的應用,且把注意力拉回到在地化研發、製造與創新。

另外,中國從低成本製造優勢轉型開發 First-in-class 藥物的力度也出現成效,目前已有不少新創、企業加碼投資炎症、自體免疫、癌症、代謝疾病藥物開發,試圖在中國奠基堅實的 R&D 基礎。同時,中國也依照生技產業動態積極修法,降低藥物、臨床試驗審核時間,加速流程。在2011 年需耗費 31 個月通過創新藥物的臨床試驗申請,但 2018 年僅需 2 個月就能處理完畢。

中國生技市場的轉型將帶來 2 大變化。Oyler 執行長指出,其一是中國加入全球臨床試驗將有助降低成本,中國具有龐大的患者族群,開放各國進行臨床試驗對雙方皆有效益。第二,中國研發藥物的定價未必會像美國這麼高,主要會集中在如何讓更多患者取得藥物。而來自世界 2 大經濟體的不同定價策略很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市場變化。

國際人才、新創湧入中國生技業

另一方面,近年不少海外人才與新創湧入中國生技業,在 Johnson & Johnson 上海 JLABS 進駐的 46 個新創中,可發現只有 50% 來自中國內地,有一半新創來自加拿大、美國、香港、新加坡、台灣、日韓、澳洲等地。且據統計,中國 75% 頂尖人才大多有至少 5 年的海外研究經驗。

且國際藥廠也透過中國在地廠商投資中國,從細胞/基因療法市場中就可看到,Gilead 子公司 Kite Pharma 與上海復星醫藥(Fosun Pharma)研發標靶 CD19 的 CAR-T 藥物 Yescarta、Juno 與中國藥明康德(WuXi AppTec)研發標靶 CD19 的 JCAR017 以及 Johnson & Johnson 旗下 Janssen 與傳奇生物科技 Legend Biotech 研發標靶 BCMA 的 LCAR-B38M 等案例。

(海外企業與中國在地廠商聯手開發細胞/基因療法)

海外企業頻繁與中國生技業合作的情況代表著 3 件事。首先,海外生技人才正在湧入中國,而這將活化中國生技業的跨界整合與技術研發,強化跨國、跨鏈、跨領域的合作動能。再來,人才湧入的背後代表市場機會大,中國生醫市場無疑是一塊大餅,且仍有許多醫護需求尚未被滿足,發展潛力巨大。第三,在跨國合作頻繁的局勢下,中國在地企業為了維持國際競爭力,勢必得尋找合適夥伴走入國際市場。

生技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必要

生技業是一個需要預支成本與承擔風險的領域,有 90% 時間與成本都用在臨床試驗,且不一定成功,往往得在後期才能由盈轉虧。此時,若中國生技企業只針對在地或小範圍市場進行臨床試驗,很容易出現有藥沒人買或藥太貴買不起的情形。為了取得營收勢必得進入國際市場,針對多國進行臨床試驗。

小公司缺乏資本,所以可以透過與海外企業合作達成雙贏,不僅能降低營運成本,也可拓展市場,觸及到更多患者。Apollomics 共同創辦人余國良博士表示,所以平時說讓更多病人取得高品質藥物並不是大話,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就無法形成一個產業,公司也不會有足夠收益支撐創新。

如何挑對中國企業合作夥伴?

對中國與國際藥廠來說,找對合作對象是一門學問。中國 D3 Bio 共同創辦人陳之鍵博士指出幾點可遵循。第一,雙方必須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因為融資市場的活絡,許多中國企業都擁有一定資金,但若在文化上不適合,很難維持長久合作;再來,對方需提供自己缺乏的技術或產業知識,否則就沒有合作的必要;第三是雙方必須在財務經濟上穩定。

中國藥物研發市場即將加速,他們將善用自身優勢,迅速走入國際市場,同時強化在地研發動能。然而需注意的是,中國仍有不少實時挑戰需要解決,譬如創新能力不足、基礎研究弱、市場推廣效率低等挑戰,而這絕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但可以確知的是,雖然中國生技市場尚無法與美國、歐洲比擬,但依照亮眼的成長速度,將有機會在數 10 年內獨具世界一方。

接下來,基因線上將從生技醫藥專利的角度為主題做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中國生技市場概況。精彩內容,請鎖定基因線上二月特別企劃。

參考資料:
1. https://www.bcg.com/publications/2020/competing-in-chinas-biopharma-market
2. https://med.sina.com/files/20200619/pdf/1592553192416.pdf
3. https://www2.deloitte.com/us/en/insights/industry/life-sciences/cell-and-gene-therapy-and-chinas-precision-medicine-initiative.html
4. https://torreya.com/publications/pharma1000-report-torreya-sept2020.pdf

延伸閱讀:中國專利法規改革帶動醫藥產業發展(上):學名藥為大宗,轉型誘因不足?

延伸閱讀:中國專利法規改革帶動醫藥產業發展(下):專利連結制度、專利期限補償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