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造成兒童發炎併發症,MIS-C 常見症狀與成因?

0

隨著兒童新冠染疫人數累積,陸續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簡稱 MIS-C)現象,好發於 5-13 歲兒童。目前醫學上對於 MIS-C 成因仍不清楚,只知道許多確診者曾感染 COVID-19,或曾與 COVID-19 患者接觸過。截至 8 月 1 日止,全美共累計 8,798 名 MIS-C 患者,71 名重症死亡。

根據台灣疾病管制局分析今年 5 月為止兒童確診數據,MIS-C 個案發生率為 10 萬分之 8,但隨著染疫人數增加與觀察期拉長,發生率預計會再上升。

2021 精選,10 大 FDA 核准藥物案件(基因線上國際版)

MIS-C 常見症狀與高危險族群

兒童 MIS-C 最主要判斷症狀為感染 COVID-19 6 周內,持續 38.5 度 C 以上高燒 ,若再合併以下任一症狀則需密切留意就診:

  1. 腹痛
  2. 眼睛充血
  3. 腹瀉
  4. 頭暈與低血壓跡象
  5. 皮膚出疹
  6. 嘔吐

根據美國 CDC 統計確診族裔分佈方面,美國 MIS-C 確診者最高比例族群為白人,其次是黑人與西班牙/拉丁裔。而下圖中也可看出 2020 年初以來隨著新冠疫情升溫與趨緩,MIS-C 確診人數也呈現類似變化趨勢。

Source: US CDC

COVID-19 造成的表觀遺傳修飾所致?

儘管目前 COVID-19 導致兒童 MIS-C 的成因仍未全盤了解,不過日前一項由西班牙 Josep Carreras Leukaemia Research Institute 團隊發佈研究,發現因感染 COVID-19 造成細胞表觀遺傳修飾變化,是提高兒童確診 MIS-C 機率的成因。

該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導致的基因變異,展現在淋巴細胞 T 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化現象上,同樣的現象也可以在兒童常見病毒感染後併發症川崎氏症患者體內發現。研究團隊將這組因新冠病毒帶來的表觀遺傳定義為「EPIMISC」,共涵蓋 33 處甲基化修飾位點。

這些發現確認了兒童 MIS-C、川崎氏症都是由於兒童免疫系統對病毒過度反應,造成感染後的發炎併發症(inflammatory post-infectious complications)。因此在治療策略上,需與初始感染病毒時需要採取不同途徑,研究團隊進一步提出調控發炎介質基因 CUL2 可以藉由抑制過度發炎反應,達到減緩 MIS-C 作用。

現有治療與疫苗預防策略

MIS-C 目前最主要治療方式是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IVIG)與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治療。對於輕症者多單獨採取 IVIG,若是接受 IVIG 仍持續高燒者則建議加上糖皮質激素治療。

對於可接種新冠疫苗族群而言,施打疫苗仍是最有效的預防策略。今年年初美國 CDC 公布數據顯示,接種 2 劑輝瑞(Pfizer)-BioNtech 疫苗在 12-18 歲族群的 MIS-C 感染率有效降低 91%,除此重症 MIS-C 病例中患者均未接種疫苗。隨著新冠疫苗核准接種年齡層降低,也帶來更有效預防 MIS-C 等嚴重併發症的方法。

目前台灣已核准 6 個月以上幼兒接種莫德納(Moderna)疫苗,兩劑之間需間隔 4-8 星期。另外輝瑞疫苗也於 8 月 1 日通過緊急使用授權,用於 6 個月以上兒童,但施打間隔仍有待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研擬。

延伸閱讀:6 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可打新冠疫苗!美 FDA 准莫德納(Moderna)與 Pfizer/BioNTech 兩大兒童新冠疫苗

參考資料:
1. https://www.cdc.gov/mis/mis-c.html
2.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20627/Researchers-identify-an-epigenetic-signature-associated-to-the-development-of-MIS-C-after-COVID-19.aspx
3.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1/wr/mm7102e1.htm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