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腦電波圖決定憂鬱症療法!精神疾病治療個人化的契機

0

精神疾病也朝向個人化醫療邁進,以往症狀、成因、預後都因為個體差異性過大而難以斷定的憂鬱症,現在可能有了可以預測藥物治療效果的方法。

 憂鬱症在美國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但多數人並未獲得過確診,而對於確診的病患而言,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可能需要花上數年。臨床上最大的挑戰,就是當病患就診時,醫生無法知道什麼治療會是最有效的,基本上藥物都必須靠著病患不斷嘗試和錯誤,慢慢篩選出最適合病患的組合。因此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2011年發起了全美最大的隨機抗憂鬱劑臨床試驗 Establishing Moderators and Biosignatures of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for Clinical Care (EMBARC),對三百多位病患給予藥物或是安慰劑治療,並收集相關資料,應用於各種相關研究,希望能夠透過生物性方法,如血液檢體或是造影檢驗結果,來幫助精神疾病的診斷以及判斷治療方針。

其中一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 Nature Biotechnology,由史丹佛醫學院團隊設計的一套針對靜止狀態腦波形 (resting-stat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rsEEG) 的機器學習幾何運算法,利用人工智慧解析病患的腦波圖。並將此技術應用在一份有影像數據、安慰劑對照組的抗憂劑試驗上 (n=309)。經過分析結果,他們觀察到其中一個波形似乎可以預測 sertraline 藥物對病患症狀的改善效果,當這個波形的分數較高的時候,病患對 sertraline 治療的預後較好。測試地點和機器都不影響波形預測的結果,並且這個分析只預測 sertraline 的反應,與對穿顱磁刺激儀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 治療的反應程度並無相關,可見其相關程度的專一性。

延伸閱讀:憂鬱症遺傳羅生門? 多基因關聯性研究是解答?

透過這項新研究,可以發現真實數據分析可以進一步幫助現有診療模式,讓更多疾病不需要在不斷試驗和偵誤中,尋找好的治療方針。利用常見簡易的腦電波圖,就能夠分析憂鬱症病患可能適合的藥物。這樣的研究更是一個新突破點,提供研究者們能深入的分析並且應用病患數據。研究團隊表示將繼續推廣,將腦電波分析應用到其他藥物上。若是完成全面性的藥物分析,將造福數百萬憂鬱患者,更是精神疾病治療的一大進展。

文/ Ray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19-0397-3?proof=t
  2.     https://med.stanford.edu/news/all-news/2020/02/brain-wave-pattern-can-identify-people-likely-to-respond-to-anti.html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