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网恢恢 ! 透过法医遗传学打击猎捕保育动物犯罪

0

以现代 DNA 技术破案已不在少数,若应用于追踪和打击猎捕野生动物的犯罪,是否也一样有效呢?

随着人口增加、都市发展,人类不断扩张生活范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野生物种在少有的自然土地上被孤立,且数量逐渐减少,最大的影响就是丧失遗传多样性。因为近亲繁殖可能影响生殖健康或容易感染疾病,这样不仅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更可能因传染而危及人类的生存。

保护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是一项重大的执法挑战

虽然国际上严格禁止并强力谴责偷猎及非法贩运野生动物,但这样的犯罪行为仍时有耳闻,盗猎者经常是集团性、有组织的犯罪,而执法者管辖范围太广阔而无法及时发现,再加上即使真正逮捕到罪犯,也常因案件难以证明,而无法成功起诉。例如美国密西根州的山猫(Lynx rufus)分布在整个上半岛(Upper Peninsula, UP)和下半岛(Lower Peninsula, LP)的北半部,是生物和经济上重要的物种。但因两个半岛之间不同的猎捕规定,造成偷猎事件层出不穷,偷猎者声称他们从下半岛捕获的山猫来自于上半岛,这种情况在过去很难被证明,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例发生,动物基因检测正逐渐被法庭以及 DNA 证据所接受,许多学者透过法医遗传学来对抗这些犯罪行为。

全球野生动物需要大家共同守护!

全球野生动物需要大家共同守护!

延伸阅读:《李承龙博士专访》鉴识与生科的跨领域对话 真实 CSI 犯罪现场

将盗猎者绳之以法,STR 科学办案正积极展开

目前已知的人类基因大约为 3 万 5 千个,其中只有 3% 左右的序列组成基因,其余的 97% 的序列与基因构造较无相关。虽然人类有 99.9% 以上的 DNA 序列相同,但大约每隔 1 千个核甘酸(nucleotides)就可能出现 DNA 的变异。这种 DNA 的变异有的是单一核甘酸的改变,有些是重复序列次数的改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短纵列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人类的基因体含有上万个 STR,STR 存在于基因内或两个基因之间,它的长度就是基因的特征。大部分的 STR 是中性的,外在可以展现个人特征,再加上每个人身上各处所得到的 DNA,其 STR 的基因型都会完全一样(如:血液、唾液、精液等),因此透过 STR 来作为人身鉴定是相当可靠的。1997 年美国 FBI 推出的 DNA 联合索引系统(Combined DNA Index System, CODIS)技术可检测 13 项 STR 的检验系统,两个不同的人,其 13 个定位点的 STR 基因型完全吻合的机率只有 20 亿分之一,而后推出的 15 个定位点 STR 分析,两位不同的人刚好在 15 处 STR 都有相同基因型的机率只有 50 亿之一而已,故除了同卵双胞胎之外,两个人碰巧完全吻合的情况几乎不可能。过去 DNA 鉴定是用来识别人口,而不是个体动物,但以上述的密西根山猫盗猎事件为例,研究人员透过 8 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和统计软件 STRUCTURE,根据个体基因型将个体分配到发生机率最高的群体中。他们评估使用 T 0.9 – 0.999 的后验机率阈值对被归类为盗猎的动物数量的影响。基于这个范围,STRUCTURE 产生了 53% – 82% 的正确分配率,证据指出,盗猎者声称他们从上半岛捕获的山猫,其实都是来自于下半岛。这种透过毛皮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匹配出山猫被捕获的区域;有关部门像检视谋杀现场一样来检测动物的遗体,并进行严格的证据收集和监管。如果走私的物品或证据与特定的屠体相匹配,走私者将依法判刑,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另外,像是在非洲某些区域,调查人员在追捕象牙等贵重物品时,也采取类似做法。这样的技术不仅为执法机关提供一种准确的方法来认定潜在的偷猎案件,更能有效地将盗猎者绳之以法。

保护野生动物,端赖全人类共同努力

法医遗传学可以用来识别野生动物犯罪案件中的受害者和罪犯,就像用遗传学来解决人类犯罪案件一样,因此,野生动植物的法医遗传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亚利桑那大学的保护遗传学实验室--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博士候选人 Ashwin Naidu 说:“每个物种都有独特的 DNA 序列,如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基因指纹,现在这种新技术可用于物种鉴定和来源群体鉴定,而我们在这里的工作,就是使用遗传学来保护野生动植物。”正因为这些科学证据如此强而有力,就像使用人类 DNA 破案的案件一样,因此这项研究将持续由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局及亚利桑那州出资,同时借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猫科专家小组协助,持续为保护世界上野生动物而努力。

延伸阅读:犯罪科学系列(一):次世代定序(NGS)办案的未来指日可待?

文 / Miggy Chang

参考文献:
1. https://daily.jstor.org/fighting-wildlife-crime-with-forensic-genetics/
2. https://uanews.arizona.edu/story/saving-wildlife-with-forensic-genetics
3. https://www.fbi.gov/services/laboratory/biometric-analysis/codis
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702741/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线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