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全球醫藥生技年度盛會,專家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疫苗走向!

0

新冠疫情是推動疫苗創新突破、研發規模等各方面的破壞性推力。過去 2 年間不論在疫苗的基礎研究、核准動態、以及市場接受度上都大幅躍進。

近期由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主辦全球醫藥生技線上會議(GLOBAL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NOLOGY CONFERENCE),其中「疫苗的未來(Future of Vaccines)」論壇,邀請全球生醫領域界重量級意見領袖參與,基因線上為亞洲唯一 Supporting Partners,獨家帶給讀者來自產業研發端、創投、市場分析等領域專家,探討新興疫苗與監管核准共同進步的經驗,以及疫後時代將如何改變疫苗研發進程的第一手報導。

論壇由勤業眾信(Deloitte)全球生命科學與健康照護產業負責人 Greg Reh 博士主持,與會專家則有葛蘭素史克(GSK)美國疫苗部門 Judy Stewart 資深副總裁、Flagship Pioneering 共同創辦人 Lovisa Afzelius 博士、VBI Vaccines 營業長 Nell Beattie 博士、Airfinity 共同創辦人及執行長 Rasmus Bech Hansen 博士。

更多 Financial Times 一手會議報導!中國百濟神州執行長談中國生技製藥趨勢

新冠疫苗研發經驗強化製藥產業

當論及後疫情時代如何對醫藥產業帶來長遠影響,與會專家都表現樂觀態度。GSK 資深副總裁 Stewart 提到,疫苗加速研發、上市過程促成公部門及私人機構大量合作,民眾也愈加重視預防醫學在對抗疫病的關鍵角色。 

知名生技創投 Flagship Pioneering 共同創辦人 Afzelius 博士指出,新冠疫情展現了科學創新的影響力,她期待此次經驗會革命性顛覆製藥產業的研發進程,將來更勇於發展新興醫藥科技。以 mRNA 疫苗的例子來說,未來可以用來預防及治療新的疾病領域。Afzelius 博士特別強調,面對全球性的傳染病控制,格外需要數位科技的基礎設施介入。

另外,Airfinity 執行長 Hansen 博士點出,新冠疫苗的研發經驗已經為醫藥產業打好堅實基礎,將來當新興疾病出現時可以更有效應對。廣大疫苗需求已突破產業界及消費者在疫情前對醫藥市場的預設,政府也在公衛防治上投注大量資金,2021 年疫苗產業總收入約為 600 億美金,預計 2022 年將達到 1,000 億美元。

基因線上國際版:細胞及基因治療的商業化模式關鍵?

後疫情時代能隨時應對緊急疫苗開發?  

接著與會者討論到新冠疫苗發展策略,能如何幫助醫藥產業應對未來的大型傳染病。Stewart 資深副總裁說道,若要延續這股動能,需要從多面向維繫政府及民間機構的合作關係,他以 GSK 的經驗為例,為了共享與疫苗相關的醫療數據,GSK 和 CureVac、Sanofi、許多政府單位都有簽訂合作關係。

面對將來未知的全球性傳染病,Beattie 博士認為醫藥產業需要保持隨時總動員(all-hands-on-deck)的機動性,不論在疫苗運送、施打等流程上更加優化,此外疫苗也需要更能因應變種病毒株,以提供廣泛保護力。

Afzelius 博士預期,新冠大流行會延續一段時間,若能建立完善縝密的準備,對於緩解疫情擴散幫助相當大。此次經驗鼓勵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防堵病毒策略,著重早期預測、防止傳染、有效治療等層面;如同國家投資軍事設備一樣。

除了企業間的結盟力量,Hansen 博士也肯定 COVAX(COVID-19 Vaccines Global Access)扮演集中分配國際疫苗的角色。但未來這套系統未來仍需持續改良,包含資訊透明化、更多協作參與、以及各政府自主決定疫苗接種計劃的彈性空間。針對全球目前 300 多個候選疫苗進行比較研究也很關鍵,少數成功案例能作為將來疫苗研發策略的重要參考。

疫苗未來的創新走向?

過去疫苗多用於施打幼童、老年等易感族群,針對這點,Beattie 博士認為規劃完善的成人疫苗的時機點已成熟,成年人也必須如同兒童一樣定期接受疫苗接種。因此,疫苗製造商必須調整過往的研發進程,納入更廣泛的病毒種類,以及設計因應變種病毒的追加施打計畫,此外,能同時抗多種病毒感染(如 SARS、MERS、SARS-CoV-2 等)的多價疫苗也是可能的發展方向。

Hansen 博士表示,製藥產業已經逐步累積足夠的基礎研究與研發能力,但是疫苗分配機制並不公平。未來將需要投注經費,用於執行全球地域變異性、高危險族群等大型研究,以及供應鏈管理等投資。

後疫情時代的製藥產業新氣象?

論壇中各專家皆認同未來疫苗的生產規模將能因應疾病特性,彈性放大或縮小生產量能。Afzelius 博士認為歷經此次新冠疫情後,將來生技醫藥業可以在診斷試劑與疫苗開發、變種病毒分析方面都反應更快。

從經濟成本的角度切入,Hansen 博士指出新冠疫情的代價相當高昂,全球約消耗 1 萬美金才累積現今難得的研發成果。接下來藥廠不要急於縮小生產規模;保持現階段生產技術、專注生產可能需要但不緊急的疫苗是重要戰略。

Stewart 資深副總同意上述 Hansen 博士觀點,他認為藥廠隨時部署 2-3 種疫苗研發選項是可行的方式,並且建立靈活變動的系統因應需求調整是關鍵。面對仍未知的疾病發展,需確保疫苗的持久性、可變性、及預測能力。

「疫苗」可貢獻的遠超過預防新冠

Beattie 博士肯定此次疫情已建立大眾透過疫苗預防疾病的接受度,未來在其他疾病領域,例如 B 型肝炎,醫療系統應加強疾病預防,而不是著重末端的疾病治療。

從醫療成本的角度來看,廣泛施打疫苗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醫藥支出,不論對付新冠疫情或其他傳染性疾病都是重要的公衛防治策略。

作者:Sahana Shankar
編譯:Kathy Huang

GLOBAL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NOLOGY CONFERENCE 仍可報名註冊,欲觀看會議實況錄影,基因線上提供獨家優惠註冊方案,有興趣的讀者請來信至: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延伸閱讀:BIO Digital 2021 焦點:疫苗生產熱潮快過?將成為穩健的醫藥產業?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