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 台灣行動基因 陳華鍵 執行長

0

One-fits-all這個概念是在以前了,現在應該是 Multiple drugs for subpanel!

這次 Gene Online 很榮幸的採訪台灣的癌症分子資訊公司ACT Genomics行動基因, 並與行動基因執行長陳華鍵博士與王簾讀處長一同探討他們如何結合先進的基因體學技術與生物資訊並將它們運用於癌症的臨床治療。

行動基因創立起源和動機

陳博士: 行動基因整個公司的營運是在2014年7月開始。我跟另外一個 founder 陳淑貞陳老師在成立這家公司之前,我跟陳老師兩人是 TaiGen太景的創始科學家, 在2006年我們離開太景到長庚擔任生醫系副教授,剛開始是做 Microarray,後來在2010到2011年的時候,我們開始接觸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次世代定序這個技術,而在做NGS的時候與很多醫生有合作關係,也做了實際的檢體,發現這個技術實際上是很強大的,它可以讓癌症病患的檢體資訊很快解讀出來,而很多醫生也表示,這些訊息對他們未來病患的治療甚至對用藥的選擇都很有幫助,因此覺得除了長庚醫院的醫生,台灣還有很多癌症的病患應該也有相同的需求,這就是整個行動基因的起源和動機。

公司的團隊結構

公司的經營團隊現在約有50人,其中有12個是博士學歷的科學家,有三分之二的員工至少碩士學歷的,所以整個公司整體的的素質在台灣生物科技產業來講,是非常高的。那這50個人裡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除掉我們這幾個創始科學家以外,我們的Chief Medical Officer 醫務長,鍾添坤醫師,扮演著把分析和治療兩部份整合起來的關鍵角色。此外行動基因一年內已拿到ISO 17025的認證。然後我們預計今年底通過美國最高等級的CAP認證,我們同時也在申請ISO15189醫學實驗室的認證,估計明年初之前會拿到這個認證。

要做一個癌症基因圖譜的提供者和推手

所以行動基因,我們定義我們的工作為 cancer genomics 的 provider,就是把病患他癌細胞裡面可能的這些基因突變,做標靶的定序,針對某一些基因,某一些特別重要的位點做很深度的一個定序。定序完了以後,這個的資訊我們再把它轉換成醫學上頭用藥的參考,或者醫生拿這個資訊做為病人癒後的參考,這個就是我們行動基因要做的也正在做的。所以我們定義我們是 cancer genomics 的 provider,癌症基因圖譜的提供者。
File_000 (3)

行動基因的主要服務對象

我們主要的服務對象大概有三個範疇:

第一個範疇是癌症病患,如果醫生覺得他有這個需求,希望能做基因檢測來幫助醫生對他的用藥、或者用這些資訊來幫助癒後的管理,我們會提供這方面的服務,所以癌症病患是我們主要的訴求。

  第二個,這個技術非常適合拿去幫忙研究的醫生和科學家,當醫生他過往已經收集了很多重要的臨床檢體,他想回答一些醫學上頭的問題,或是找尋檢驗的生物標記,以及預測藥物的有效性,都可以藉由這個技術。因此醫生這部分的研究計畫或者是學界的研究計畫,是我們第二個方向。而目前醫學中心和二十幾個醫生我們都有合作案在進行,其中包含台大、長庚、北榮、高醫、高長、基隆長庚等,而這部分我們也跟醫生從事protocol design,同時也希望能透過研究型的計畫讓醫生知道NGS這個技術究竟可以幫忙到什麼樣的程度,當他們看過了這些數據、這些資料,他們未來就比較有信心去建議他的病患接受基因檢測,用基因檢測的資料來做為未來治療的依據。

第三個,基因的檢測實際上對抗癌藥物的研發的這一些藥廠或生技公司起了一個很大的幫忙,舉例說羅氏藥廠最近花了非常多的錢買下 Foundation Medicine,Foundation Medicine 這一家生技公司在2009成立,他們的方向和我們非常相似,他們專注於在癌症的病患做癌症基因圖譜,他的平台可以測約三百個基因,這代表羅氏看上這部分產生的癌症基因的數據,未來對藥物的研發很有作用。所以我們的第三個的服務對象就是藥廠或生技公司,而行動基因在最近這段期也的確跟台灣很多的藥廠談到合作計畫,而除了國內,我們最近也跟國外的的 ASLAN Pharmaceuticals 藥廠合作。對於他們標靶治療的藥物,在做臨床測試的時候,有些病患的反應特別好,因此他想要了解這個病患為什麼對他的藥反應特別好,這個在學術界我們稱為 exceptional responder,透過對 exceptional responder 做全基因的一個分析以後,你有機會找到機制,知道為什麼哪些基因、哪個 pathway 的突變對他的藥會特別有效,這個資訊分析出來之後,他臨床的第二期、第三期就可以把這樣的因數加到他的臨床裡來,那這個是他們想做的。

淺談 Exceptional Responder

關於 exceptional responder,現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就有一個 exceptional responder 的計畫,專門收集美國的臨床醫生,他們在他的診療裡面,如果有一個病患對某一個藥超過預期的好,那這個他就定義為 exceptional responder,他們也是利用定序來分析他的機制。這個人有什麼樣特別的基因訊息,如果我們收集足夠多的資訊,那這些個例未來就變成是這個藥它真正有效的對象或者是族群。因為有可能你平常一個族群做出來,可能只有8%有效,可是大部分都沒效,可能少數幾個就是非常有效,這幾個非常有效的原因就是你未來想要去了解的。
File_000 (2)

精準醫學重新定義癌症治療

精準醫學這一部分稍微做一個很簡單的介紹,尤其是在癌症這一部分。癌症早期是以化療為主,化療用藥都是依照癌細胞生長或者是代謝的這些標的來做,所以沒有辦法非常清楚地去區分癌細胞跟正常細胞的問題,同樣的它也沒有辦法清楚地去區分不同基因突變所可能產生的不同作用,因為它是依照癌細胞的一些基本的特徵,所以相對之下,它的副作用比較高,它並沒有去考慮個體之間基因的問題,所以它的有效性就只有侷限在某一部分的人。

我們都知道癌細胞本身是由基因突變所引起,從過去二、三十年的研究的理論基礎已經非常成熟。而我們定義大概有三群重要的基因來控制這個,一個是叫做 Oncogene,那這個是會促進腫瘤的群組,我們所熟悉的像 EGFR,這個在 Iressa、Tarceva的肺癌標靶裡面,又比如說 Herceptin 的這個標靶 HER2 這些基因,這些都是屬於Oncogene,現在我們體內已知的 Oncogene 大概差不多將近一百個左右;另外還有二、三十個是 Tumor Suppressor Gene,顧名思義是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基因;另外還有一部份基因是跟我們的染色體的穩定度有關,所以它屬於 DNA Missmatch Repair,就是說DNA的修復能力。所以這三群基因構成整個腫瘤生物學最重要的 driver genes,癌症基因的突變就是產生在這些上頭。

比較重要的就是,每一個人突變的基因不會完全是一樣的,這個基因有可能在大腸癌突變,也有可能到乳癌突變,也有可能到口腔癌裡面去突變。目前癌症臨床醫生, 病理醫師對癌症的分類是依照他的腫瘤分類,這個是肝癌、這個是大腸癌,可是另外一個層次就是說,我們也可以從分子的角度來分類,這個是 EGFR 突變的腫瘤,這個是 HER2 突變的腫瘤,這個是 PICK3A 突變的腫瘤,相同的分子機制有機會可以用相同的藥,比如說像有些藥物是跟 DNA 的那個修復基因有關,那在卵巢癌可以用、在乳癌也可以用,那同樣的像一些 EGFR 的這個抑制藥物,最早是用於肺癌,那現在口腔癌如果是相同的機制,口腔癌也是可以用。所以這些就慢慢地會變成跟過去比較不太一樣的一個過程。

以前藥廠希望所謂 blockbuster 的藥,一個藥出來,我可以用於所有人,實際上從過去經驗來看我們都知道,這種藥大概只有對藥廠有利,對病患、對整個醫療經濟基本上是沒有好處的,因為從基因學的分析,我們就已經知道每一個癌症病患實際上是heterogenetic的,開始慢慢的有幾個成功案例,就是所謂的標靶治療,比如說 Glivec他只有 BCR-ABL,有 BCR-ABL 的 translocation, Glivec 就可以處理的非常好; HER2只要有 overexpression, Herceptin 就可以有效,如果 EGFR 它是屬於activation的突變,有好幾個突變可以讓它導致 activation,Iressa、Tarceva就會有效,如果它突變在其他地方就沒有效,再比如說 ALK,ALK的 translocation在整個肺癌它只有大概8到10%,可是如果8到10%的病患有這個 ALK,你給他給相同的藥他就有效。One-fits- all這個概念是在以前了,現在應該是 multiple drugs for subpanel。  

總而言之精準醫學我覺得是未來一條路,然後就是在這個過程裡面,他一定是要很多不同的整合,有醫生、有媒體,有實際像生技公司的,然後最重要還有要有一些藥廠他願意支持,而政府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