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人生(上):不可或缺的去饱和酶

0

大家都听过 DHA(docosahexaenoic acid,中文为二十二碳六烯酸),它和 EPA(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一样,都属于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简称 PUFA)。这类长链的脂肪酸分子及其衍生物,对于人体运作相当重要,在神经系统的发育与维系、细胞膜状态、讯息传递分子的制造与作用等方面,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直接吃,或自制

人类如何获得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有两个方式。一是借由饮食摄取,直接由食物中取得;多种鱼类、肉类、海洋哺乳类中,富含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人类吃下鱼油,也就一起吃下当中的脂肪酸。另一种方式是人体自己合成,把较为短链、双键数较少的脂肪酸原料,透过酵素转化为更长链、双键数较多的产品。

由此可以看出,影响脂肪酸摄取与加工,至少有两个关键因素:饮食(环境)酵素(遗传基因)。饮食不同会导致人体对加工脂肪酸,产量的需求不一;不同个体的酵素作用力差异,也会影响该摄取多少脂肪酸;两者又可能互相影响。

“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是什么意思?脂肪酸是由碳组成,一端为“羧基”的长链分子;不饱和(unsaturation)是与“饱和(saturation)”对照的概念:脂肪酸的碳链分子上,没有双键称作饱和,有双键称为不饱和;只有一个双键,叫作单元不饱和,超过一个双键,就是多元不饱和。

不饱和脂肪酸又可分为 ω−3、ω−6、ω−9 等。假如碳链上第一个双键的位置,与没有羧基的另一端开头,距离是 3 个碳,称作 ω−3 脂肪酸;差距 6 个碳,叫作 ω−6 脂肪酸。比方说脂肪酸全长 20 个碳,第一个双键在第 17 号碳,这就是 ω−3;第一个双键在 14 号碳,就是 ω−6。

去饱和酶-生产不饱和脂肪酸的酵素

要将脂肪酸变得更不饱和,亦即加上更多双键,人类与其他动物都仰赖“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简称 FADS)”这个酵素。人类共有 3 个去饱和酶基因:FADS1、FADS2、FADS3,都位于第 11 号染色体上(11q12-13.1),呈串联排列。

目前 3 个基因中,对 FADS3 的认识很少,研究集中在 FADS1FADS2。这两个基因皆具备去饱和的酵素活性,都能以ω−3 和 ω−6 脂肪酸为原料,不过两者的受质不一样,因此也会制造出不同的产物。

由于去饱和酶的产物-各种键长与双键数不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类的生存和发育相当重要,所以这些基因在演化上,或许也常常成为受到天择力量作用的目标。近来基因体学在定序与分析方面都突飞猛进,加上获得愈来愈多古代,及现代族群的基因组,使得不少研究着重于寻找哪些基因、在哪些族群中,曾受过天择影响。不意外地,数个已发表的研究中,都看得到去饱和酶的踪影。

2017elbanewsletter3

比“出非洲”更早存在的多样性

全人类都源自非洲,如今所有非洲以外的人皆可追溯到,一小群数万年前离开非洲的移民。遗传学家发现,非洲族群绝大部分遗传特征,都带着本来(ancestral)的版本,而非洲以外的各地族群,则是配备后来衍生的变异(derived);这与人类离开非洲后数万年来,历经过许多与家乡不同的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因此累积新的遗传变异有关。

然而,去饱和酶在各地的分布状况,却不符合常见的模式。2012 年发表的研究比较了人类的猿猴亲戚:恒河猴、大猩猩、黑猩猩,还有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 Genomes Project)第一期资料中的各地人类族群,发现现代人中存在两款去饱和酶基因,一种祖先型,另一种是衍生型 [2]。

非洲族群中,多数人的两个对偶基因都是衍生型,少数则是各一个祖先与衍生型,几乎没有人两个皆为衍生型。相对地,非洲以外的族群,尽管也以衍生型较多,却也有相当比例人口属于祖先型,甚至美洲原住民中,几乎所有人都是祖先型。

由此研究可以推论,人类去饱和酶的两种变异,应该在离开非洲以前已经存在,现在的分布状态,是各地族群后来不同的发展所致,或许受到随机因素影响,也可能与不同地区的饮食状况有关,但究竟如何有关,却不容易回答-毕竟这是历时几万年之久,牵扯环境与基因交互作用的复杂问题。

2017 年发表的论文,让事情显得更不单纯 [3]。此研究纳入取自阿尔泰地区,灭绝多时的 2 种古代人种的基因组-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一起比较,结果发现丹尼索瓦人带着祖先型,尼安德塔人却带着衍生型!智人至少在 40 多万年,更可能超过 70 万年前就跟他们分家了,意谓去饱和酶的 2 种变异,或许已经存在非常非常久。

如今千人基因组计划迈入第三期,发展到 2504 个样本(《千人基因组计画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资源共享》);另外还有如西蒙斯计划、爱沙尼亚计划等大规模的定序计划(《人类离开非洲的迁徙,都记录在基因组》),加上许许多多定序资讯发表,可供分析的样本愈来愈多。

有了这么多样本,遗传学家没让大家失望。目前我们知道,去饱和酶基因在格陵兰的伊努特人、南亚,以及欧洲族群中,都分别受到选汰力量影响过。相当有趣的是,同样的基因在不同族群中,似乎曾发生过截然相反的变化。

文   /  寒波

油脂人生(下):千变万化,屡受选汰的去饱和酶

参考文献:
1. Zhang, J. Y., Kothapalli, K. S., & Brenna, J. T. (2016). Desaturase and elongase-limiting endogenous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biosynthesis.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 Metabolic Care, 19(2), 103-110.
2. Ameur, A., Enroth, S., Johansson, Å., Zaboli, G., Igl, W., Johansson, A. C., … & Meitinger, T. (2012). Genetic adaptation of fatty-acid metabolism: a human-specific haplotype increasing the biosynthesis of long-chain omega-3 and omega-6 fatty acid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90(5), 809-820.
3. Buckley, M. T., Racimo, F., Allentoft, M. E., Jensen, M. K., Jonsson, A., Huang, H., … & Jørgensen, M. E. (2017). Selection in Europeans on fatty acid desaturases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chang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的粉丝团《同名的粉丝团》,欢迎参观、拍打、与喂食)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