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第一個非吸菸肺腺癌深度蛋白體學綜觀研究!

0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東亞地區的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疾病,其特色是從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患病的比率高過於吸菸者。與白種人相比,東亞地區肺腺癌 EGFR 突變的頻率明顯更高。儘管晚期患者的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方面已取得進展,若能早期發現和預防可望大大改善臨床結果,並且為患者帶來經濟利益。

7 月 9 日,由中研院化學所陳玉如所長、中研院楊泮池院士所組成的的研究團隊於《Cell》發表了東亞地區第一個非吸菸肺腺癌的深層蛋白質體學綜觀研究,確定年齡、性別相關的內源性和環境致癌物致突變過程、蛋白質體資訊分類可在早期階段區分出臨床特徵,以及蛋白質網路確定了腫瘤發生的生物標記以及潛在藥物標靶。

該研究團隊為了釐清肺腺癌在人口統計學上不同疾病分子表型的情況,他們收集台灣地區不吸菸女性肺癌的世代患者數據,進行深入的綜合蛋白質體學研究。然後,他們以綜合的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和磷酸化蛋白質體學分析描繪了人口統計學上不同的分子屬性和腫瘤進展的標記。

結果顯示,突變特徵分析顯示了與年齡和性別相關的誘變機制,其特徵是年輕女性中 APOBEC 突變特徵的普遍性較高,而老年女性中環境致癌物樣突變特徵也過量呈現。

蛋白質體學分類有助於區分早期 EGFR 患者的臨床特徵突變,如 L858R 和 Del19。若能在患者第 1B 期,進行 EGFR 突變檢測可能有助於患者分層,以區分高風險患者,進而進行密切隨訪和輔助治療。

最後,他們也提到,蛋白質網路的從頭建構不僅提供了確定每種分子亞型的生物學特徵的整體視圖,並且合理化了潛在藥物標靶和生物標記物的選擇。整合後的網路也顯示,多種免疫細胞類型存在腫瘤樣本中,以及免疫細胞異質性豐度,並且基質金屬蛋白酶在肺腺癌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使用獨立的回顧性隊列研究,他們證實了這種可藥物治療的蛋白類別與疾病預後相關。總體而言,這項研究揭示了肺腺癌早期階段的分子結構和腫瘤進展的標記,並可望為精準醫學治療東亞非吸菸型肺癌開闢道路。

延伸閱讀:AACR 2020 會議報導:肺癌標靶治療最新突破

參考資料:Chen et al., 2020, Cell 182, 226–244

首圖來源:Background vector created by macrovector – www.freepik.com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