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技产业竞争激烈 李钟熙看出台湾的一线“生”机 (上)

0

台湾生物发展协会
李钟熙 理事长

学历
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系学士 1973年
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博士 1981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硕士 1986年

经历
美国阿冈国家研究院 研究员 1981-1986
美国强生美西公司 资深研究员兼经理 1987-1990
工研院化工所 所长、副所长 1990-1999
生技与制药国家型计划协同主持人 2000-
经济部生物工程与材料研发计划总主持人 1998-
工研院副院长兼生医中心主任
经济部前瞻创新研发科专计划 总主持人
工业技术研究院 院长 2003年8月

看到台湾生物发展协会荣誉理事长的李钟熙博士精彩的经历,我觉得他是最适合针对台湾生技产业现在面临的课题与挑战,提出建议的人选。在2016年年初,基因线上很荣幸有这个机会专访他,请他畅谈全球生技产业发展趋势与台湾生医领域的未来展望,希望透过他精辟的分析与观点,我们能在国际上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全球生技发展趋势

从国际资本市场来看,生技类股表现比平均要好,而基因类股又比平均生技类股的指数还高,很多是和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的快速发展有关。精准医疗是现在全球生医界的重要主流趋势,基因产业的投资也因而不断增加,再加上一些新的治疗技术,例如:细胞治疗(Cell Therapy)、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等,在前几年虽然平平,但最近不断攀升,相信未来几年会有更多机会。美国的证券市场比较具前瞻性,从它的走势可以看出生技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精准医疗、基因检测以及新兴尖端医疗(Advanced Therapy),这些都朝向个人化的大方向发展;而中国大陆的生技产业也类似,发展得很快,中国政府的政策对生技产业,尤其是精准医疗支持的力道很强。

台湾生技产业发展的建议

台湾具有建全的医疗体系、一流的研究机构和人才,该如何将产、官、学、研的力量结合,让生医产业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呢? 李钟熙理事长表示:

1.推动精准医疗之临床应用

就精准医疗而言,台湾生医研究其实做得不错,但是应该多推广到临床应用,带动产业化,一方面追上国际的脚步,一方面也能实质嘉惠一般民众,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美国欧巴马总统提出的“精准医疗推动方案”,主要重点就是在把研究成果推向临床应用。像美国的实验室开发检测(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 LDT)就是个相当具规模的产业,类似半实验半临床性质,走在技术开发及临床应用的前端。目前在美国大部分的基因检测都属于LDT或IVD,有些保险也开始给付,在美国已相当制度化。相较而言,台湾却没有适当的规范,很多研究和临床应用属于灰色地带,医师也大多不太敢用,若政府能提供规范或授权学会或协会的组织来订定规范和门槛,进行品质控管,便较容易推广到临床应用。

对此,期望新政府能以精准医疗的政策,一方面提升台湾医疗健康水准,一方面也带动相关分子检测及新药产业的发展。此外,生技产业必须国际化,不能只局限于台湾。所以政府应鼓励台湾生技业走出去,不只补助研究,也协助推到临床,并进一步国际化。

2.改进相关法规与基础设施

影响台湾生技产业发展,除了法规及标准,还有资本市场上市柜的机制。生技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报酬”,而台湾在过去长期以制造业为主力的影响下,投资人心态普遍较为保守,对于生技研发型产业较不熟悉,而政府也多持保守心态,虽然需要有适当的规范,但是过于严苛的上市柜限制,将抑制生技产业发展。期待未来主管机关除了保护投资人,也应着力于鼓励生技业发展,在风险管理与投资报酬间寻求平衡,生技产业才会留在台湾。

另外,针对精准医疗的基础设施,中国政府已推出“精准医疗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计画”,预计设立30个基因检测应用及示范中心,当作重要的基础设施,对生医产业发展来说相当关键,这些检验中心并非都是公家单位,有很多来自民间的企业,政府不一定要投入很多资金,只是把资源整合起来,挑选鼓励医学中心结合产业界,成为专业基因应用检测中心,积极推动临床应用,让医生获得更多对治疗有帮助的资讯,一方面应用到治疗方案的选择,一方面可带动新药开发,因此,只有医院本身是不够的。期许未来政府能把精准医疗的基础设施建构完整,发挥群聚效应,对整体研究和治疗都有所帮助。

3.加强教育训练与知识更新

现在科技进步很快,医学知识不断更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刚刚发表一个报告,是五年一次的医学教育检讨报告,委托Tuft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执行,主要是谈下一代医生的教育训练。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就是基因相关知识的提升,因为这个领域进步太快,必须让医疗人员不断扩充相关知识,才能使得医疗水准更上一层楼。所以,台湾的生技产业发展,就精准医疗来说,面临了医学教育、制定法规、基础建设等问题,这些都必须靠政府来推动,产业才能快速发展。

其实,台湾的研究做得很好,像非小细胞肺癌在2009年台湾病患的五年存活率才约15%,可是到了2014年已经提升到31%,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这是台大杨泮池校长和杨志新医师团队的贡献。我曾跟科技部讨论,“国家型计画”可考虑聚焦于提升癌症存活率,有了明确的目标,无论药物、医材、检测分析、医疗服务等资源都会聚集在一起。台湾在这领域的研究本就相当亮眼,举例来说,若能将台湾妇女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提高,不仅病患和家人受惠,多数民众也会举双手赞成,支持这样的计画。

关于精准医疗 听听李钟熙怎么说:全球生技产业竞争激烈 李钟熙看出台湾的一线“生”机 (下)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