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AC、奈米抗體如何成為新興生物療法?挑戰與機會?

0

DNA 受損、老化、免疫力下降等因子會使我們生病,如腫瘤、糖尿病、心臟病等。許多生物療法,也根據這些因子對症下藥,進行研發。2020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論壇的 Session 10 「New Frontiers in Therapeutics」,聚焦於新興生物療法的發展。

Pfizer 全球商業發展商務總監 Toru Seo 提到,目前新穎的生物治療包含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和奈米粒子、雙特異性抗體、CAR-T、鯊魚 VNAR 單域抗體、蛋白質水解靶向嵌合體(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 PROTAC)等來治療癌症或其疾病。

蛋白質水解標靶嵌合體(PROTAC)可進行高效特異性的蛋白降解

其中,PROTAC 技術也是近年來各大藥廠專注的領域。該技術利用人體自身的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實現對標靶特定蛋白的降解,只需要小分子藥物短暫地與特定的蛋白結合、給蛋白打上「泛素化」的標籤,就可以實現高效特異性的蛋白降解。

奈米抗體比傳統抗體更穩定,但成本過高

駱駝科動物(包含駱駝與羊駝等)的 VHH 抗體以及鯊魚 VNAR 單域抗體,皆屬於新型微小抗體。科學家利用這些微小抗體製造出更小的奈米抗體。與傳統抗體相比,超小分子量的奈米抗體能快速且更高劑量累積於組織中,使結構更穩定,具有口服或吸入給藥的潛力,進入體內未結合之奈米抗體易被清除,使毒性較低。然而,目前有一些障礙,例如抗原決定位找尋,成本過高問題。

在研發這些新療法時,需考慮細胞裂解、胞噬作用(phagocytosis)、抗體依賴毒性、補體相關細胞毒性、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等安全性疑慮。若能解決上述問題,再提升抗體差異性、選擇性,以及傑出的商業策略,可望幫助這些療法成功。

結合 IOT 和 ICT 等技術 提升新療法開發成功率

一般來說,開發生物新療法的挑戰在於研發時間長(10 年以上)、投資金額、研發成功率低,僅 12%~30%。但若能可結合 IOT 和 ICT 等技術來提升新療法的長期效率和安全率,並且找到對的病人,有好的商業策略,法規的鬆綁,有好的化學製造管制(Chemistry,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s, CMC)及供應鏈,來提升新療法成功的機會。

延伸閱讀:特定突變患者少,臨床試驗成本高!癌症精準醫療的挑戰與機會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