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与产业的最后一哩路,如何打通?—科技部春季讲堂会议报导

0

科技部全球事务与科学发展中心 (GASE) 为加速科研国际合作,举办春季讲座:‘Stay poor? Stay free! – A long way from academic excellence to industrial innovation’,分享法国科学院院士 Dr. Jean-Marc Egly在法国辅导学术研究成果商业化的过程,案例分享后也将与台湾财团法人生技中心 (DCB) 吴忠勋执行长、BioHub Taiwan 詹益鉴助理执行长、国家生技研究园区代理执行长 王惠钧院士、台湾生物产业协会 李钟熙理事长及中央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员 郑昭旻博士进行不同角度对产学合作的座谈。

台湾大学副校长 周家蓓女士,于开场致词中表示,很荣幸台大可以作为四季讲堂中的开场,并邀请到Dr. Egly担任讲者,周副校长提及台湾在生技产业的发展上有长足的经营,1980年代,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的机构,奠定生技产业的基础。而2016年开始,许多创新创业研发人才的投入,让台湾成为亚太区前十大的生技医疗经济体。相关经济收入于两年间成长27%。然而产业与学研间仍有许多待解的难题,也因此十分期待今日Dr. Egly可以来宾分享如何在产学合作中找到平衡。

台湾大学副校长 周家蓓女士

科技部国合司司长黄心雅致词时表示,去年在巴黎与Dr. Egly会面,Egly表示台湾有非常优秀的年轻学子,教授们应该花更多时间与学生坐下来交谈、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们的朋友,这样才能让这些年轻又优秀的学子愿意留下来发展。黄心雅司长认为Dr. Egly不单教育他的国家的年轻学子,他更走遍全世界,跟全世界的年轻学子做朋友,这让她非常感动。因此希望科技部与大专院校合作,可以创造好的环境,来连结全球学者与产业界,成为先锋。

科技部国合司司长黄心雅

法国科学院院士 Dr. Jean-Marc Egly 与来宾分享其多年来跨国产业合作经验。他表示在他的研究生涯中,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与年轻学子相处的时间,若能花时间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与栽培,将能让学研力量发挥到最大。至于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他表示“心态”十分重要,双方应该抱持着“合作”的心态来共识,而非“服务”。当两方能够以对等且互助互利的方式来合作,将能透过产学链结,为学术加值、促使研发成果商品化(商业化),此外亦能帮助厂商降低开发成本、更容易发表论文,为双方创造双赢共好的结果,并让价值最大化。 厂商投资学术单位,而学术单位能回馈的:是用研究让他们的产品更好。Dr. Jean-Marc Egly 说:“我们不做服务,是合作。”

法国科学院院士 Dr. Jean-Marc Egly

国家生技研究园区营运中心代理执行长 王惠钧院士以‘台湾生技产业的复兴(Renaissance of Biotechnology in Taiwan)’ 为题,讲述台湾生技产业往年发展至今的蓝图。他表示在过去的20年里,中研院在推动生技发展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要角,各所与各研究计画的设立,成功推动台湾研发前行,而后国家陆续成立工研院、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DCB)、医药品查验中心等法人机构,为生技产业奠定稳固基础。去年开幕的国家生技研究园区,不论从地利上或是开发资源上,皆给予产业、学研更多接轨的机会,犹如完成“生技方程市(Biotopia)”的梦想。王院士认为台湾的地理型态虽狭小,却也造就交通便利性,因此各地生技聚落得以蓬勃发展,面对生技与高科技结合的未来产业型态,产学合作将成为必然趋势。若能有长期资金投入、全方位的人才培育、建立正向法规与人员心态,并且强化国际合作,方能突破困境,开创新局。

国家生技研究园区营运中心代理执行长 王惠钧院士

座谈会上,台湾生物产业协会 李钟熙理事长点出产业界与学术界的不同。他认为产学结合需要两种人:一种是研究者跨入产业界来建立自己的公司,另一种是具有懂的跟产业合作心态的学者。他表示中研院有许多杰出的研究,其主要目的专注在试图开发技术,然而产业想开发的是“价值”,这就是两者间的落差。他认为台湾的研究很少可以开发成为商品,原因在于出发点的定位并没有锁定在“开发价值”这件事情上。 李钟熙理事长表示:“如果技术没有跟需求做结合,那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很难商品化。”此外,他也指出跟时间竞争的重要性。理事长认为学术研究多管齐下,只要有一个成功就可以发表论文,但在产品的开发,有许多面向,只要有一处失败,产品就会失败。而开发过程的每天都在花钱,因此在产业界必须非常的专注并且跟时间竞争,才能避免资金短缺的窘境。

台湾生物产业协会 李钟熙理事长

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 吴忠勋执行长表示,DCB的核心目标,正是努力扮演好学研与产业中的桥梁,包含合作、技术商品化等,借此来推动台湾生技产业发展。吴执行长表示,当一个产品没有好的研究基础做支撑,将无法成功。所以学会了基础科学原则,要能将其应用在各个地方,这也更凸显高等科学教育的价值。此外生技产业的蓬勃发展有赖政府多方支持,从法规、计画、政策甚至到资金面的资源等,而去年开幕的国家生技研究园区更让生技开发从研究上、中、下游到产业炼得以有更多交流互动的空间,这也使得资源能被更完善的利用、各方成本降低,如药物开发资金、时间等。

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 吴忠勋执行长

BioHub Taiwan助理执行长 詹益鉴博士在座谈会上与来宾分享自己走进产业的转捩点,他表示在接受完整的博士训练之时,他与自己对谈,了解自己是否对于研究的热情大过于产业界?尔后他在2010年加入加速器,希望能够帮助台湾创造出更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同时也让学研与产业、公司与公司之间能有更多合作的机会。詹益鉴博士表示在美国的生态,公司CEO常常是科学家,但其实一个产品的成功、一间公司得以立足,需要许多不同专业的人才共同投入。而台湾新创生态时常是由一个人来完成所有事情,这使得成功变得更加困难。他也建议想跨足产业界的学术人才,可以尝试“Think big and think different.”找出国家、或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健康科技。并在这些重要的议题上发挥能力,使得创新能更有价值与深度。

BioHub Taiwan助理执行长 詹益鉴博士

中央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 郑昭旻博士,于座谈会中分享其从事博后研究前,远赴美国Eureka Therapeutics, Inc.实习的一段经历,Eureka Therapeutics, Inc 利用创新策略针对以往无法被锁定的致癌基因做癌症药物开发,于Eureka实习期间所见闻的产业运作模式以及公司文化,让郑博士反思台湾是否也能创造出这样良好的环境?郑博士认为台湾有许多的生技潜能,过去学校或企业给予学生或员工的训练,或许着重在基本知识面,而非解决问题。若是学校教育能够调整基础知识的比重,将部分心力拓展到更广的层面,如药物开发等。将能培养学生具备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避免学研与产业的脱节,创造更好的生技生态圈。

中央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员 郑昭旻博士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线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