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症(anorexia)和暴食症(bulimia)為常見飲食失調的疾病,前者極端在意自己的身材並且瘋狂地節食,後者則是極端的吃進大量食物,然後透過催吐或藥物排掉食物,以繼續進食。發病原因可能與復雜的生物(例如發炎疾病、代謝失調)、心理和環境等因素綜合作用有關。

近日,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小鼠模型發現,位於杏仁核和紋狀體終床核(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BNST)的神經迴路能調控食慾。當他們抑制該神經迴路時,進而增加小鼠的食慾。反之,然後他們活化該神經迴路,小鼠食慾下降。該研究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該研究團隊在 BNST 的橢圓形區域中鑑定能表現蛋白激酶 C-δ 的神經元群體 ovBNST PKC-δ,而發炎反應能活化其訊息傳遞路徑。ovBNST PKC-δ 能抑制 BNST 腹外側部分的外側下視丘突出神經元,以調節食慾,並且接受來自弓狀核(arcuate nucleus)和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的典型飼養區域輸入。

該研究團隊透過小鼠模型證實,調控食慾不僅靠單一組織或單一區域,而是不同區域之間的交互作用。因此,他們下一步的計畫是研究相同的機制是否存在人類中。此外,不僅厭食症患者,該研究結果可能也能應用於肥胖患者,理論上,能透過活化 ovBNST PKC-δ 訊息傳遞路徑,來降低其食慾,但仍需進一步驗證。

參考資料:
1.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eating-disorders/anorexia-vs-bulimia
2. Nat Commun. 2019; 10: 2769.
3. https://uanews.arizona.edu/story/these-neurons-affect-how-much-you-do-or-dont-want-eat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