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肿瘤端粒长度更快速?新颖数位即时 PCR 诞生!

0

端粒是每个染色体末端的重复核苷酸序列区域,可保护末端免于降解,并且能调节染色体完整性。人类端粒由短串联重复序列(5′-TTAGGG-3’)组成,其在出生时的长度为 8kb ~ 15kb,并且在每个复制周期后缩小 50 ~ 200 个核苷酸。在一定数量的细胞分裂后,端粒达到临界长度,并且触发不可逆的细胞周期停滞,称为细胞老化。

越来越多研究证实,端粒(telomere)长度异常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老化相关疾病以及癌症预后有关,但临床上缺乏简单、快速和可扩展的端粒检测和分析技术,使其临床应用仍有许多限制和挑战。例如,依赖于南方点墨法(Southern blotting)的终端限制性片段(terminal restriction-fragment, TRF)分析比较麻烦,并且不适合临床应用。此外,即时 qPCR 分析只能提供端粒长度的相对测量值,而定量萤光原位杂交(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只能评估处于分裂中期的活跃分裂细胞。肽核酸杂交方法 PHAST 需要专用设备,而且 STELA 方法还依赖于 Southern 杂交,而且很费时。

延伸阅读:定义老化的最佳生物标记 — 端粒 (Telomere)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 Lih Feng Cheow 博士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颖的高通量数位即时 PCR 检测方法(high-throughput digital real-time PCR)——单一端粒绝对长度快速分析(single telomere absolute-length rapid, STAR),可以快速测量端粒的绝对长度(0.2 kb – 320 kb)和数量。相关研究结果刊登于《Science Advances》。

该研究团队指出,STAR 结合数位微流体设备、单细胞分析、数位 PCR 等技术来分析样本,以便在奈米公升隔室中测量端粒重复序列的数量。PCR 扩增使得 PCR 产物的增加,同时端粒重复片段的初始长度或拷贝数也成比例增加。其中,PCR 产物的增加反应在 DNA 结合染料的萤光强度变化中,例如即时监测萤光讯号所捕获的。此外,为了使检测方法提供绝对长度而不是相对长度,他们使用了不同数量的已知长度的合成端粒,以生成标准曲线,可根据该标准曲线计算其他端粒长度。

为了评估 STAR 检测端粒长度的可靠性,他们分别使用 STAR、TRF、即时 qPCR 来分析和比较 8 种癌细胞株(293T、HeLa、A549、K562、U-2 OS、WI38-VA13、NCI-H1299、Saos-2)的端粒长度。结果显示,STAR 与 TRF 测出来的平均端粒长度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R 2= 0.96)。STAR 与 qPCR之间呈现中度正相关(R 2= 0.78),主要是 qPC R依赖于单拷贝基因的标准化,因此可能会由于非整倍性,而导致在许多癌症中有显著偏差。由上述结果得知,STAR 是绝对端粒长度的可靠指标。更重要的一点是,STAR分析时间比 TRF 少 3 个小时。

再来,他们也使用 STAR 分析癌细胞的染色体外重复序列(extrachromosomal telomere repeats, ECTRs)。ECTRs 能使用同源重组的机制来保存其端粒,其数量可望反应癌细胞中端粒交替变长(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 ALT)的状态,这与患者的预后较差有关,并且可作为临床医师治疗选择的参考。

另外,目前 ALT 检测方法包含 APB 检测和 C 圈分析,但这对于 ALT 活性不是完全确定的,可能会低估肿瘤中 ALT 的发生率。因此,该研究团队预估,整合多项 ALT 特征检测的 STAR 或许是能确定 ALT 状态且更灵敏的检测方法。所以,他们使用 STAR 来分析 4 个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样本的 ALT 状态,发现 2 个样本带有 MYCN 扩增,其余 2 个具有 ATRX 突变。其结果与先前以检测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显示 STAR 可望成为新颖的肿瘤端粒维持的检测平台。

延伸阅读:端粒 × 衰老 × 癌症

参考资料:
Science Advances; 21 Aug 2020:Vol.6, no.34, eabb7944. DOI:10.1126/sciadv.abb7944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线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联络请洽: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