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年的演化過程當中,家貓的基因與其野貓祖先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唯一可以做為明顯區別的特徵是皮毛花紋,研究調查發現中世紀(Middle Ages)開始出現的虎斑貓(tabby cats)可以作為野貓馴化的分水嶺。』

貓是全世界最受人類喜愛的寵物之一,向來給人高雅、敏捷、獨立等印象,許多喜歡貓、養貓的人往往戲稱自己是貓奴,如此說法或許可以從貓的演化史找出端倪!

集結生物、遺傳、獸醫與考古學等各界專家,歐洲的研究團隊日前在《自然生態學及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發表一份化石遺傳學(palaeogenetics)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蒐集並分析了超過兩百隻貓的 DNA,基因樣本來自古羅馬尼亞貓遺體、埃及貓木乃伊以及現代非洲野貓標本,分析這些古代 DNA(ancient DNA),發現非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 lybica)是所有家貓的祖先

並非人馴養貓 而是互利共生

科學家同時認為家貓有兩條主要的演化支系,最早發生於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居住在近東(Near East)地區的人類開始從事農耕活動,農作物吸引老鼠聚集,野貓就跟隨牠們的獵物走進人類聚落,這是第一批開始與人類生活的貓,人們發現貓可以幫忙消滅鼠患,因此開始飼養貓,也因為這些貓的性格較為溫馴,不如其他野貓孤僻,人類與貓逐漸建立互利共生的生活模式。

約在西元前 4400 年左右,人類祖先從肥沃月灣(Fertile Crescent)地區遷徙至歐洲,也將貓引入歐洲,不僅在西亞地帶,非洲野貓也存在於埃及地區,許多埃及壁畫中就可以看出貓與人共同生活的痕跡,約在西元前 1500 年左右,由埃及遷徙至地中海與波羅的海。

攝影 / 施柔安 Joanne Shih 攝於猴銅貓村。

攝影 / 施柔安 Joanne Shih 攝於猴銅貓村。

延伸閱讀:雞排的起源?從古 DNA 探索雞的馴化與育種過程

虎斑花紋 象徵貓的馴化

不像多數被馴化的動物,數萬年的演化過程當中,家貓的基因與其野貓祖先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唯一可以做為明顯區別的特徵是皮毛花紋。研究調查發現中世紀(Middle Ages)開始出現的虎斑貓(tabby cats)可以作為野貓馴化的分水嶺,牠們帶有 Taqpep 的變異基因,使得皮貓出現點狀或條狀斑紋。此基因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回十四世紀左右,當時西土耳其正值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統治的時代,隨後又隨著人類遷移,將此基因傳入歐洲與非洲,一直到十八世紀,當時的家貓普遍帶有 Taqpep 基因,讓科學家進一步確認此基因與家貓的關聯。

不像其他的家畜或是寵物被馴化的過程,以狗為例子,人類祖先依據不同的生活需求,而篩選具備特殊表徵的動物,不論是狩獵、牧羊、看守家園等用途,因此狗的性格體型各異,甚至發展出賞玩的小型犬。不過,貓的人為育種出現的相當晚,一直到十九世紀,歷史上出現相關紀錄,當時人們開始對貓的皮毛花紋產生興趣,因此挑選特定外型的貓進行培育。

揭開貓演化史 了解人類與自然圈的互動

透過這份研究,我們發現原來貓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獨特性格,原來是有深厚的歷史與演化淵源,同時我們知道了貓的身世背景,進一步了解人類祖先與野生動物是如何建立共存關係,不僅為科學研究增添一筆有趣的事實,更有助於未來其他考古與遺傳學的研究發展。

文 / Joanne Shih

LOACbanner6

參考文獻:
1.Ottoni, Claudio et al. “The Palaeogenetics Of Cat Dispersal In The Ancient World.”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1.7 (2017): 0139
2.Casey Smith. “Cats Domesticated Themselves, Ancient DNA Shows.” National Geographic (2017)
3.”The Rise Of The Cat”. GenomeWeb (2017)

圖片說明:首圖為非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 lybica)被認為是家貓的祖先,外型與家貓極為相似,唯牠們的四肢較家貓長且重。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