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老化的最佳生物标记 — 端粒 (Telomere)

0

长寿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而如何延缓老化,更是许多学者专家持续不断研究的议题。人们常用身体感受与外观改变来定义自己是否老化,缺乏一个标准去得知老化的程度,而端粒就是那最佳的生物标记 (Biomarker)。

1941 年,一位美国的细胞遗传学家 — Barbara McClintock 偕同他的研究伙伴发现了端粒,也在 2009 年时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医奖的殊荣。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他就像是鞋带末端的塑胶套保护棉线不松开一样,保护了染色体的完整性。

为什么我们需要端粒呢 ? 首先要先解释 DNA 复制时的末端问题 (End replication problem)。细胞要分裂,就需要DNA 的复制,DNA 聚合酶在合成新股 DNA 时必须要符合 3’ 端到 5’ 端的顺序,但 DNA 两股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其中一股必须需等待 DNA 解旋酶解开了一段以后,才能接上 RNA 引子 (RNA primer) 开始复制,也因为如此会产生许多冈崎片段 (Okazaki fragment),DNA 复制完以后,RNA 引子会降解,再由 DNA 聚合酶补齐这个空缺,完成复制。这样的机制在复制末端则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最后一个 RNA 引子降解后,在 5’ 端的位置没有前一个核甘酸可以让 DNA 聚合酶延长,补齐空缺,因此每复制一次,DNA 的序列就会变短一点,而端粒就是生物在演化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存在的结构,使每一次的减短,都不会影响到真正带有遗传资讯的部分。

延伸阅读:首次解析出端粒酶结构! 抗老化及抗癌的新时代来临?

随着细胞分裂次数越多,端粒长度则会越来越短,当端粒消耗殆尽时,也就无法再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会有染色体不稳定 (Chromosome instability) 的现象,这是基因突变的高风险因子,因此细胞会开始透过 p53、p21 等传递讯息,走向老化 (senescence) 或凋亡 (apoptosis)。因为有这样一个机制的存在,细胞分裂次数就会有一个极限,当次数到达时,就是老化之时。

年龄 端粒长度
新生儿 10,000 base pair
35 7,500 base pair
65 4,800 base pair

 

我们都需要细胞再生,血球细胞、消化道细胞、皮肤细胞、肺部细胞、头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干细胞等都需要不断再生才能够维持身体机能,因此这些细胞内含有“端粒酶”能使端粒的长度延长,维持动态的变化,同时能保有适度的细胞分裂。

随着年纪增长,除了外表上的变化外,总会伴随着老化相关的疾病发生。一位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 Stig Egil Bojesen 从 1991 年开始主持了一场端粒长度与死亡率的研究,为期了 22 年,招募了 64,637 名受测者,他利用 qPCR 的技术测量受测者的平均白血球端粒长度,当中有 7,607 名受测者在研究期间因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等因素而离世。研究结果发现端粒长度越短者,死亡率越高,并且当端粒长度少了 69 个碱基对时,死亡风险会高出约 1倍。[1] 举个例来说,当血管内皮细胞内的端粒长度过短,没有办法在血管遭受破坏时及时透过细胞分裂来修复,因此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大增。

但好消息是:我们可控制端粒延长!

近年来有非常多的研究发现,良好习惯生活者平均白血球端粒长度较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含:

  1. 运动、体重管理 [2]
  2. 适时纾压 [3]
  3. 补充omega-3 [4]
  4. 补充维生素D [5]
  5. 食用地中海饮食 [6]

我们要明白,在分子机制上端粒的延长有两种情况,一是端粒酶活性增加,促使端粒长度延长,称为“真实延长(actual lengthening)”;第二种情况被称为“假性延长 (Pseudo-telomeric lengthening)”,是由于细胞种类的比例分布改变所造成,例如初始细胞 (naïve cell) 比例的增加,使平均白血球端粒长度增加,因为初始细胞的端粒长度较记忆细胞 (memory cell) 来的长。研究也有指出运动同时能够使端粒实际长度延长,也能够增加初始细胞的数目。[7]

过去我们早已知道上述的生活习惯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健康的身体,但都只是借由生化指标 (例如三酸甘油脂、胆固醇、尿蛋白等) 或是身高体重去量测,现在我们终于可以从最根本的细胞,厘清生活习惯与身体机能的关系。相信大家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平常的运动量/保养量是否足够? 有了现代的科学,我们就可以用全新角度的看待健康,透过端粒指数知道细胞年龄是否有比较年轻,让健康指标更有依据,使我们有个更健康的人生。

文 / Yi Ping Liu

参考文献:
1. Rode L et al. 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and Mortality Among 64,637 Individuals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Natl Cancer Inst. 2015 Apr 10;107(6):djv074.
2. Nicole C.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telomere length: Impact of aging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action Oncotarget. 2017 Jul 4;8(27):45008-45019
3. Xiao Wang et al.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and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and adjustment disorder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patients BMC Psychiatry. 2017 Apr 24;17(1):148.
4. Ramin Farzaneh-Far et al. Association of Marine Omega-3 Fatty Acid Levels With Telomeric Aging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2010 Jan 20;303(3):250-7.
5. Brett M. Hoffecker et al.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Vitamin D Deficiency Are Associated with Shorter Telomere Length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A Case-Control Study PLoS One. 2013 May 20;8(5):e63725.
6. S Garcı´a-Calzo´n1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of telomere length and obesity indices in an intervention study with a Mediterranean diet: the PREDIMED-NAVARRA trial Int J Obes (Lond). 2014 Feb;38(2):177-82.
7. Simpson RJ et al. Exercise and the aging immune system. Ageing Res Rev. 2012 Jul;11(3):404-20.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线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