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小鼠脊隨神經訊號影像化!美研發新型可穿戴式顯微鏡有望改變疼痛研究

0

脊髓作為大腦與整個身體的訊號傳遞途徑,在疼痛傳導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科學家受限於現有的生物技術,並無法從細胞層面觀察其作用機制。

位於美國南加州的沙克生物學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為突破此困境,著手研發可監測小鼠脊髓訊號傳導路徑的穿戴式顯微鏡,並能即時回傳運動中小鼠的脊隨細胞畫面。

此研究於 3 月 6 日與 3 月 21 日分別刊登於 Nature Biotechnology 及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中,望能幫助未來的學者更了解感覺與運動神經的訊號傳導,以為未來慢性疼痛、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及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治療研究提供更多資訊。

新顯微鏡有望為疼痛研究帶來革命性改變

脊隨迴路在感覺訊號處理、反射性及適應性行為中是不可或缺的,並與疼痛感覺、搔癢行為等相關。然而,對於此類研究目前尚缺乏空間與時間分辨(spatiotemporal)、對組織運動或細胞類型特異性的了解。

為更了解動物脊隨區段內的神經活動情形,研究團隊研發大小約 7 至 14 毫米寬的新型穿戴式顯微鏡,可在以前無法監測的脊椎部位回傳高解析度、高對比的成像,還可清楚看到感覺與運動神經的活動,並可讓不同深度的細胞同時成像。

而透過顯微鏡,研究團隊觀察到擠壓小鼠尾巴會激活星狀膠質細胞(astrocytes),進而在脊隨區段間發送協調訊號(coordinated signals),而在新型顯微鏡發明之前,仍無法「看見」星狀膠質細胞活動的模樣,更別提了解運動中動物的脊隨內任何細胞長什麼樣。研究團隊相信此顯微鏡在未來應用方面,有望從根本上改變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研究。

7-14 毫米大的可穿戴式顯微鏡裝置(圖片來源:Salk Institute)

可穿戴式顯微鏡裝置裝設於小鼠的模擬示意圖(圖片來源:nature biotechnology)

研究團隊也指出此新型顯微鏡的應用潛力無窮,透過將神經細胞的訊號傳導影像化,未來將能針對脊隨中的星狀膠質細胞、星狀非神經膠質細胞(star-shaped non-neuronal glial cells)進行成像,並更了解該細胞如何參與疼痛處理的機制。

參考資料:
1. https://www.salk.edu/news-release/wearable-microscopes-advance-spinal-cord-imaging-in-mice/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3-01700-3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