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出現本土麻疹病例,引發民眾對 麻疹疫情 的關注,並帶動麻疹疫苗(MMR)的接種需求上升。部分媒體報導出現疫苗大缺貨的現象 (三立新聞網),然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澄清,經查目前全台 麻疹疫苗 庫存尚有2.7萬劑,並無 缺藥 的通報 (匯流新聞網, NOWnews, 三立新聞網)。儘管如此,此事件凸顯了疫苗供應鏈的潛在脆弱性,以及民眾對疫苗可及性的擔憂。

在全球疫情和地緣政治局勢日趨複雜的背景下,疫苗的穩定供應已成為國家安全和公共衛生重要的議題。台灣的疫苗產業發展現況、機會與挑戰 (自由時報),以及如何把握疫苗市場新機遇 (PwC),值得深入探討。本報告旨在探討麻疹疫苗短缺的現象,分析其對台灣生技產業的影響,並探討生技產業如何抓住此契機,強化疫苗研發、生產和供應能力,以提升台灣的公衛韌性。本報告將從疫苗產業現況、市場趨勢、研發挑戰、政策建議等面向切入,提供全面的分析與展望,並期盼能為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提供建言。

內容大綱

  • 台灣麻疹疫苗現況與缺貨原因分析
  • 疫苗供應與種類
  • 接種政策與覆蓋率
  • 疫情影響與民眾恐慌
  • 診所端疫苗調度與資訊落差
  • 疫苗 hesitancy 與接種觀念
  • 麻疹疫苗短缺下的生技產業機會與挑戰
  • 疫苗研發與生產的機會
  • 冷鏈物流與儲存的挑戰
  • 公眾溝通與疫苗信心
  • 國際合作與疫苗取得
  • 法規監管與市場競爭
  • 生技產業如何應對麻疹疫苗市場需求並促進產業發展### 加強國產疫苗研發與生產
  • 完善冷鏈物流與儲存系統
  • 加強公眾溝通與疫苗安全宣導
  • 拓展國際合作與疫苗外交
  • 健全疫苗相關法規與監管機制

台灣 麻疹疫苗 現況與缺貨原因分析

台灣的麻疹疫苗現況與缺貨原因,可以從疫苗供應、接種政策、疫情影響和民眾接種意願等多個面向來分析。儘管官方宣稱疫苗供應充足,但部分診所卻出現缺貨現象,顯示供需之間存在落差,以及資訊傳遞的不足。

疫苗供應與種類

台灣目前主要供應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MMR),有三家藥廠持有許可證:葛蘭素史克 (GSK)、默沙東 (MSD) 以及喜美德生醫科技,後者是透過專案輸入印度血清研究所 (SII) 生產的疫苗 (三立新聞網)。食藥署於2025年1月8日公布國內自費MMR疫苗庫存約2.7萬劑 (ETtoday新聞雲),然而,這與先前部分媒體報導診所缺貨的情況 (Yahoo奇摩新聞) 似乎存在矛盾。這顯示疫苗的整體庫存量可能充足,但分配到各醫療院所的數量卻未能滿足即時的需求。

接種政策與覆蓋率

台灣的麻疹疫苗接種政策包含兩劑 MMR 疫苗,第一劑於嬰兒滿12個月施打,第二劑於滿5歲入學前施打。根據疾管署資料,台灣 MMR 疫苗第一劑接種率約 98.7%,第二劑約 97.4% (ETtoday新聞雲)。高接種率有助於建立群體免疫,降低麻疹大規模流行的風險。然而,並非所有接種疫苗者都能產生足夠的抗體,且抗體會隨著時間遞減。因此,部分成年人可能需要追加接種,尤其是在出國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前。

疫情影響與民眾恐慌

2024年底開始,台灣出現麻疹確診案例,並發生醫院群聚感染事件 (公視新聞網),加上確診者曾搭乘高鐵等大眾運輸工具,疫情擴散的風險升高,引發民眾的關注與擔憂。媒體報導疫情的同時,也出現疫苗缺貨的消息,進一步加劇民眾的恐慌,促使更多人湧入醫療院所接種疫苗,造成疫苗短缺的現象更加明顯。

診所端疫苗調度與資訊落差

診所端的疫苗庫存量通常有限,且疫苗採購需要時間。當民眾接種需求突然增加時,診所的疫苗庫存很快就會耗盡。雖然食藥署表示整體庫存量充足,但從中央到地方的疫苗調度需要時間,導致部分診所出現短期 缺貨 的情況。此外,診所與官方之間的資訊落差也可能導致疫苗供需失衡。診所可能未能及時掌握最新的疫苗庫存資訊,而官方也可能低估了民眾的接種需求。

疫苗 hesitancy 與接種觀念

儘管台灣 MMR 疫苗的接種率高,但仍有少部分民眾對疫苗抱持遲疑態度,或對麻疹的風險認知不足,導致未依規定時程接種疫苗。在疫情爆發時,這些未接種或未完成接種的民眾,就成為高風險族群,也可能加劇疫情的傳播。此外,部分民眾可能誤以為戴口罩就能完全預防麻疹,而忽略了接種疫苗的重要性 (TVBS新聞網)。然而,麻疹病毒可經由空氣傳播,即使戴口罩也無法完全阻絕感染風險,接種疫苗才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綜合以上分析,台灣麻疹疫苗的缺貨現象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疫苗供應、接種政策、疫情影響、民眾接種意願和診所端疫苗調度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雖然官方宣稱疫苗總庫存量充足,但實際上,疫苗的分配與調度效率、資訊的透明度以及民眾的接種觀念,都還有改善的空間。唯有透過更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才能確保疫苗供需平衡,並提升民眾的接種意願,有效控制麻疹疫情的蔓延。

麻疹疫苗 短缺下的生技產業機會與挑戰

疫苗研發與生產的機會

台灣生技產業在麻疹疫苗短缺的背景下,迎來發展契機。此次短缺凸顯了國內疫苗供應鏈的脆弱性,過度依賴少數國際藥廠,一旦國際供應出現波動,國內疫苗供應便可能受到影響。因此,發展國產疫苗成為當務之急。這不僅能提升台灣的疫苗自主性,也能降低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確保國內疫苗供應穩定。

目前台灣已有部分生技公司投入麻疹疫苗的研發,例如高端疫苗(高端疫苗)、國光生技(國光生技)等。政府也應積極扶植國內疫苗產業,提供研發資金、技術支援和市場保障,加速國產疫苗的研發和上市。除了傳統的減毒活疫苗和不活化疫苗,新一代疫苗技術,如 mRNA 疫苗、次單位蛋白疫苗等,也值得台灣生技產業投入研發,以提升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產能。

此外,疫苗生產的關鍵原料、設備和技術也需要同步發展。台灣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完善的疫苗產業鏈,從上游的原料供應到下游的疫苗生產和配送,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這不僅能提升國產疫苗的競爭力,也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冷鏈物流與儲存的挑戰

麻疹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對溫度敏感,需要嚴格的冷鏈物流和儲存條件,以確保疫苗的品質和效力。台灣現有的冷鏈物流系統仍有待完善,尤其是在疫苗配送的最後一哩路,如何確保疫苗在運送過程中維持在適當的溫度範圍,是一大挑戰。

此外,診所和醫療院所的疫苗儲存設備也需要更新和升級,以符合疫苗儲存的標準。政府可以提供補助或獎勵措施,鼓勵醫療院所購置符合規範的疫苗儲存設備,並加強冷鏈物流的監控和管理,確保疫苗的品質和安全。

公眾溝通與疫苗信心

麻疹疫苗短缺也暴露出公眾溝通和疫苗信心不足的問題。部分民眾對疫苗的安全性仍有疑慮,加上網路上的錯誤資訊和謠言,導致疫苗猶豫現象。政府和醫療機構需要加強公眾溝通,提供科學、客觀的疫苗資訊,消除民眾的疑慮,提升疫苗接種率。

此外,也需要加強對醫護人員的疫苗知識培訓,讓他們能更有效地向民眾解釋疫苗的益處和安全性,並提供專業的接種建議。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建立民眾對疫苗的信心,才能有效控制麻疹疫情的蔓延。

國際合作與疫苗取得

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國際合作和疫苗取得也變得至關重要。台灣可以積極參與國際疫苗合作機制,例如 COVAX (COVAX),以確保疫苗的公平分配和取得。

同時,台灣也可以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疫苗研發和生產合作,引進先進的疫苗技術和生產經驗,提升國產疫苗的研發和生產能力。透過國際合作,台灣可以更有效地應對麻疹疫情的挑戰,保障國民健康。

法規監管與市場競爭

疫苗產業的發展需要完善的法規監管和市場競爭機制。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疫苗審批和上市制度,確保疫苗的品質和安全性。同時,也需要鼓勵市場競爭,促進疫苗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在法規監管方面,台灣可以參考國際標準,建立嚴格的疫苗品質管制體系,並加強對疫苗生產企業的監管,確保疫苗的生產過程符合規範。在市場競爭方面,政府可以透過政策引導,鼓勵更多企業投入疫苗研發和生產,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提升國產疫苗的競爭力。

生技產業如何應對麻疹疫苗市場需求並促進產業發展### 加強國產疫苗研發與生產

台灣過往疫苗供應仰賴進口,此次麻疹疫苗短缺事件凸顯供應鏈的脆弱性。發展國產疫苗能降低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確保疫苗供應穩定,並提升台灣在全球衛生安全領域的自主性。

具體措施包括:

  • 投入新一代疫苗技術研發: 除了現有的減毒活疫苗和不活化疫苗,台灣生技產業應積極投入 mRNA 疫苗、次單位蛋白疫苗、病毒載體疫苗等新一代疫苗技術的研發。這些新技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產能,例如 mRNA 疫苗在 COVID-19 疫情中展現的快速開發和高保護力,為疫苗研發提供了新的方向 (Pardi et al., 2018)。
  • 提升疫苗產能: 擴大現有疫苗生產設施規模,或新建符合國際標準的疫苗生產廠房,以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同時,引進先進的疫苗生產設備和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品質。
  • 建立疫苗原料供應鏈: 確保疫苗生產所需關鍵原料的穩定供應,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鼓勵國內廠商投入疫苗相關原物料的生產,或建立國際合作夥伴關係,確保原料供應的穩定性和多元化。
  • 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應持續提供研發資金、稅收優惠、快速審批通道等政策支持,鼓勵企業投入疫苗研發和生產,並建立完善的疫苗產業輔導機制,協助企業克服研發和生產過程中的挑戰。

完善冷鏈物流與儲存系統

麻疹疫苗是對溫度敏感的生物製劑,需要嚴格的冷鏈物流和儲存條件,以確保疫苗的品質和效力。

提升冷鏈系統的關鍵在於:

  • 強化全程溫控: 從疫苗生產、運輸到儲存和接種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嚴格的溫控措施,確保疫苗始终維持在規定的溫度範圍內。
  • 提升物流追蹤能力: 導入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疫苗的運輸和儲存狀態,並建立完善的疫苗追蹤系統,確保疫苗的運輸安全和可追溯性。
  • 改善儲存設備: 鼓勵醫療院所購置符合國際標準的疫苗儲存設備,並定期進行設備維護和校準,確保疫苗儲存環境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 建立緊急應變機制: 制定冷鏈物流和儲存的緊急應變預案,例如在斷電或設備故障等情況下,如何確保疫苗的品質和安全。

加強公眾溝通與疫苗安全宣導

疫苗猶豫是影響疫苗接種率的重要因素。加強公眾溝通和疫苗安全宣導,能提升民眾對疫苗的信心,促進疫苗接種。

有效的溝通策略包括:

  • 提供科學、客觀的疫苗資訊: 透過官方網站、社群媒體、新聞發布會等管道,向民眾提供科學、客觀的疫苗資訊,包括疫苗的研發過程、作用機制、安全性、有效性等,並澄清疫苗相關的錯誤資訊和謠言。
  • 與意見領袖合作: 邀請醫學專家、學者、社區領袖等意見領袖參與疫苗宣導活動,提升宣導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 多元化宣導方式: 運用多元化的宣導方式,例如影片、動畫、圖文、互動遊戲等,吸引不同年齡層和文化背景的民眾參與,提升宣導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 加強醫護人員的疫苗知識培訓: 提升醫護人員的疫苗知識和溝通技巧,讓他們能更有效地向民眾解釋疫苗的益處和安全性,並解答民眾的疑問。

拓展國際合作與疫苗外交

國際合作在疫苗研發、生產和供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台灣可以積極參與國際疫苗合作機制,例如 COVAX,以確保疫苗的公平分配和取得。

國際合作的重點方向包括:

  • 參與國際疫苗研發合作: 與國際研究機構、藥廠合作,共同研發新一代麻疹疫苗,並引進先進的疫苗技術和生產經驗。
  • 建立國際疫苗生產合作: 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合作,建立區域性疫苗生產中心,共同生產和供應麻疹疫苗,以滿足區域內的需求。
  • 推動疫苗外交: 透過捐贈疫苗、提供技術援助等方式,協助其他國家或地區提升麻疹疫苗的接種率,並提升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和影響力。

健全疫苗相關法規與監管機制

完善的疫苗相關法規和監管機制是確保疫苗品質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法規監管的重點包括:

  • 完善疫苗審批和上市制度: 建立更有效率的疫苗審批和上市制度,縮短疫苗上市時間,同時確保疫苗的品質和安全性。
  • 加強疫苗生產企業的監管: 定期對疫苗生產企業進行檢查和評估,確保其生產過程符合國際標準和規範。
  • 建立疫苗不良反應監測系統: 建立完善的疫苗不良反應監測系統,及時收集和分析疫苗不良反應數據,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保障民眾的健康安全。* 制定疫苗緊急使用授權機制: 在疫情緊急情況下,建立疫苗緊急使用授權機制,加速疫苗的上市和使用,以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總結

本報告探討了台灣麻疹疫苗短缺的現況、原因及生技產業的機會與挑戰。研究指出,疫苗短缺並非單純的供應不足,而是供應鏈脆弱性、疫苗分配效率、資訊透明度、民眾接種觀念以及診所端疫苗調度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雖然官方宣稱疫苗總庫存量充足,但從中央到地方的疫苗調度效率、診所與官方之間的資訊落差,以及民眾對疫苗和麻疹風險的認知,都存在改善空間。此外,台灣疫苗供應過度依賴國際藥廠,一旦國際供應出現波動,國內疫苗供應便可能受到影響,凸顯了發展國產疫苗的重要性。

面對此一挑戰,台灣生技產業迎來發展契機。除了加強國產疫苗的研發與生產,包含新一代疫苗技術的研發及疫苗產能的提升外,完善冷鏈物流與儲存系統、加強公眾溝通與疫苗安全宣導、拓展國際合作與疫苗外交,以及健全疫苗相關法規與監管機制,都是確保疫苗供應穩定和提升民眾接種意願的關鍵。

未來,台灣應積極投入新一代疫苗技術的研發,例如 mRNA 疫苗、次單位蛋白疫苗等,並建立完善的疫苗產業生態系統,從上游的原料供應到下游的疫苗生產和配送。同時,政府應持續提供政策支持,鼓勵企業投入疫苗研發和生產,並加強與國際的合作,以確保疫苗的公平分配和取得。唯有透過產、官、學、研的共同努力,以及提升民眾對疫苗的信心,才能有效控制麻疹疫情,保障國民健康。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0號機, 9 Jan 2025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