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 2025 年會圓滿落幕,圓祥生技披露雙特異抗體新藥臨床進展

0

2025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TSITC)年會於 3 月 15 及 16 日圓滿落幕。此次學術大會不僅雲集來自全台各大醫院的腫瘤科醫師和專科護理師,也有多家從事抗腫瘤藥物研發的生技新藥公司代表共襄盛舉,共同探討多個癌症治療領域關鍵議題,包括免疫治療新突破、細胞療法應用、NGS 基因檢測發展、腫瘤患者照護等。圓祥生技(AP Biosciences)作為台灣唯一專注於雙特異性抗體的臨床階段新藥研發公司,也在會中披露旗下抗癌新藥 AP203 的臨床新進展。

瞄準 CD137 開發新一代 TCE,兼顧抗腫瘤效果與用藥安全

專題演講主講人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顏家瑞教授,談及 CD137 蛋白在 T 細胞銜接抗體(T cell engager,TCE)療法中的應用,指出圓祥生技的 AP203 在癌症免疫治療(Immuno-Oncology therapy)方面的優勢,以及其在台灣臨床 1 期試驗的進度。

TCE 是一種特殊的雙特異性抗體,其中一端與 T 細胞表面特定的分子連接,而另一端則接上腫瘤細胞相關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透過活化 T 細胞引發免疫反應,進而擊殺腫瘤細胞。顏教授指出,第一代 TCE 主要以 T 細胞表面的 CD3 蛋白為標靶,由於在活化過程中會大量釋出免疫激素,有造成免疫風暴(CRS)的風險,所以用藥安全性仍存在疑慮,目前主要適應症為血液腫瘤。

為克服上述缺點,新一代 TCE 改用 CD137(又稱 4-1BB)分子取代 CD3。這種醣蛋白存在於活化的 CD8+ 毒殺型 T 細胞與 CD4+ 輔助型 T 細胞表面,先前已有國際藥廠以此為標靶開發單株抗體藥物,但礙於藥效不足或呈現肝毒性而未繼續發展。後續研究發現,CD137 是一個共刺激標靶(Co-stimulatory target),適合於雙特異性抗體的開發,在腫瘤微環境中同時結合 T 細胞上的 CD137 和腫瘤細胞,可以更精準地活化 T 細胞,在加強免疫反應的同時,可降低觸發免疫風暴的風險,有機會在實體腫瘤上看到療效。

此外,活化 CD137 可促進 CD8+ T 細胞的增殖、存活及 CD8+ T 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毒性,同時刺激釋放穿孔素和顆粒酶,直接攻擊腫瘤細胞。再者,研究顯示活化 CD137 可延長 T 細胞的半衰期,並減緩 T 細胞耗竭(T cell exhaustion),使其免疫效果更持久。因此,以 CD137 作為下一代 TCE 的標靶,有助於開發出療效更佳且安全性更高的抗腫瘤新藥。

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顏家瑞教授講解雙特異性抗體 AP203 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潛在優勢,並分享該新藥在臨床 1 期試驗的進展。(攝:基因線上)
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顏家瑞教授講解雙特異性抗體 AP203 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潛在優勢,並分享該新藥在臨床 1 期試驗的進展。(攝:基因線上)

 圓祥生技自主研發 AP203,克服前一代單株抗體藥的侷限

AP203 是由圓祥生技運用其特有技術平台 T-cube 自主研發的新一代 TCE,分別靶向 CD137 和腫瘤表面的 PD-L1 抗原,可精準針對腫瘤微環境,阻斷 PD-1/PD-L1 的相互作用,並實現條件式啟動 T 細胞活化。除了能防止 T 細胞被腫瘤細胞抑制,亦能加強攻擊腫瘤細胞。在安全性方面,AP203 的 CD137 抗體經過圓祥研發團隊的創新及優化,已顯著降低藥物的系統毒性,並避免免疫風暴發生。另外 AP203 可令已衰竭的毒殺型和輔助型 T 細胞恢復活力,也能重新活化記憶型 T 細胞,持續發揮抗腫瘤作用。

整體而言,AP203 不僅能夠克服 CD137 單株抗體的低藥效及肝毒性問題,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較前一代 TCE 大大提升。臨床前動物實驗顯示,在胰臟癌與大腸癌異種移植(CDX)模型中,AP203 在達到逾 90% 的受體佔有率(Receptor Occupancy,RO)時,能顯著抑制腫瘤生長,並使腫瘤持續縮小。

AP203 臨床 1 期進展理想,遞增劑量為下一階段研究鋪路

AP203 在 2023 年已分別獲美國 FDA 和台灣 TFDA 核准進入臨床。顏教授表示,這款雙抗新藥目前已分別於台大醫院、中醫大附醫、北醫附醫、成大醫院、林口長庚醫院等 5 家台灣的醫學中心展開第 1 期試驗。收案對象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實體腫瘤患者,針對腫瘤屬難治或對標準療法無法耐受之患者邀請參加試驗。試驗為劑量遞增研究(Dose escalation study),由 0.04 mg 起逐步提升劑量(最終達 1,200 mg),目前收案位於 60 mg 組別。

顏教授又指出,綜觀 0.04 mg 到 20 mg 的低劑量組別,大部分受試者病況維持穩定,部分病人有腫瘤縮小的趨勢。在安全性方面,大多數受試者只出現輕微副作用,也未發現免疫激素暴增或抗藥物抗體(ADA)增加等問題。

接下來,研究人員將會持續提高用藥劑量,在高劑量組(60 mg、200 mg、600 mg 及 1,200 mg)持續收案並密切觀察,藉以收集藥物動力學、藥效學、腫瘤狀況及安全性等方面的資料,從中找出臨床 2 期試驗建議劑量(RP2D)。預計第 2 期試驗將會集中在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頭頸癌、非小細胞肺癌和食道鱗狀細胞癌,收案範圍也會延伸至海外。

全球雙抗藥物市場預期將快速成長,規模由 2025 年約 180 億美元成長至 2034 年接近 4,849 億美元,可見其商機極為龐大。除了此次大會提及的 AP203 之外,圓祥生技已利用 T-cube 技術平台,針對不同癌種上的特定標靶設計出 AP402 及 AP601 等市場首見(First-in-class)新型雙特異性抗體,並在今年陸續推動進入臨床試驗,並著眼於國際市場,致力成為「抗體藥物 2.0」新世代之翹楚。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文震教授。(攝:基因線上)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文震教授。(攝:基因線上)

TSITC 喜迎 8 周年會慶 — 集結台灣醫學專家,致力編撰癌症治療照護台灣指引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TSITC)自 2017 年成立至今已邁入第 8 年,持續積極推動各類專業課程及學術活動,訓練醫療人員安全有效地運用免疫治療,並透過不同實際個案討論學習累積醫療團隊經驗,同時也將台灣臨床經驗分享至國際,促進國際交流。除此以外,TSITC 在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以及台灣多家癌症研究組織和醫學中心鼎力支持下,近年來先後推出多本癌症治療及照護手冊。當中涵蓋的癌別有肺癌、肝癌、頭頸部癌等國人常見癌症,治療方式則包含藥物治療、免疫療法、CAR-T 細胞治療等。這些手冊收錄了多篇由台灣專家撰寫的文獻回顧及治療經驗分享,當中更包括一些在台灣進行的多中心臨床試驗的成果。學會期望借助跨機構、跨學科的合作,為台灣腫瘤科醫師及照護團隊提供符合台灣病患需求的治療指引,同時也讓健保署在制訂藥物給付政策時能有所參考,進一步提升台灣整體的癌症醫療品質。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近年來致力編撰癌症治療照護指引,涵蓋癌別包括肺癌、肝癌、頭頸部癌等國人常見癌症,對提升台灣整體癌症醫療品質貢獻良多。(攝:基因線上)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近年來致力編撰癌症治療照護指引,涵蓋癌別包括肺癌、肝癌、頭頸部癌等國人常見癌症,對提升台灣整體癌症醫療品質貢獻良多。(攝:基因線上)

延伸閱讀:雙特異性抗體引領癌症治療新時代,台灣生技公司崛起

參考資料:

  1. https://www.apbioinc.com/pipeline-detail1.htm
  2. https://translational-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67-023-04193-5
  3. https://www.precedenceresearch.com/bispecific-antibodies-market
  4. https://www.tsitc.org.tw/guide/taiwan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