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容易受心理疾患困擾?大腦突觸修剪功能或是關鍵!

0

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約有七分之一青少年飽受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困擾。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透過對青少年研究項目的數據分析,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這些青少年大腦活動的特徵模式,並為青春期開始出現的各種心理健康障礙的可能起源提出新見解。

百健(Biogen)與 Sage Therapeutics 聯手開發憂鬱症新藥 Zuranolone,新藥申請喜獲 FDA 受理(基因線上國際版)

IGSF11 基因的特定變體與 NP 因子相關

憂鬱症、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行為障礙是常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疾患,也是造成年輕人患病和殘疾的主因之一。許多青少年都會受到不止一種心理健康障礙困擾,這些問題自青春期出現後往往也會一直持續到成年。

為了尋找是否存在共同的大腦機制,從而解釋為什麼在大腦發育關鍵時期更容易出現這些心理健康障礙,由中國、英國和德國組成的團隊研究了歐洲針對青少年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研究的 IMAGEN 項目,檢查了其中 1,750 名 14 歲青少年進行認知任務時大腦掃描的成像數據。

結果顯示不論是否同時存在多種心理問題,又或者症狀是以內化的憂鬱、焦慮症狀還是更外化的過動型態呈現,存在心理健康障礙的青少年都表現出相似的大腦活動模式,研究團隊將具有類似特徵的大腦活動模式稱為 NP 因子(Neuropsychopathological factor,NP factor)。後續在對美國針對大腦發育與兒童健康的 ABCD 長期研究,以及對接受過精神疾病診斷的患者研究中,NP 因子的存在也再次獲得證實。

在深入探索 IMAGEN 項目的遺傳數據後,團隊發現 NP 因子在攜帶 IGSF11 基因特定變體的個體中最強,而這種特定變體過去已被發現與多種精神疾病有關。目前已知 IGSF11 基因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修剪神經突觸(Synapses),將「不必要」的連接丟棄,確保大腦活動不會被白噪音淹沒。

隨著年齡成長,大腦間的聯繫會越來越多,適當的修剪有助保持交流間的效率.但反過來說當修剪過程被打亂,大腦區域間的交流方式也會受到影響。由於額葉(Frontal lobes)主要負責自主行為及思維情緒的控制,又是青少年大腦完成發育的最後一個區域,研究人員認為,修剪問題很可能特別影響了額葉,繼而造成後續的心理健康障礙。

尋找大腦 NP 因子,及早治療心理疾患

許多心理健康問題都始於青春期,這些問題也更傾向成群結隊出現,團隊認為,透過檢查大腦活動並尋找 NP 因子,未來或許能更快找出可能受影響的族群,以便及早預防並治療相關心理疾病。

延伸閱讀:淺談憂鬱症治療回顧,從前額葉腦白質切割術到新興迷幻藥療法

參考資料:
1.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novel-drug-treat-moderate-severe-hot-flashes-caused-menopause
2. https://newsroom.astellas.us/2023-05-12-Astellas-VEOZAH-TM-fezolinetant-Approved-by-U-S-FDA-for-Treatment-of-Vasomotor-Symptoms-Due-to-Menopause#assets_all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