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意保與欣智樂登台:失智症治療正跨越重要里程碑

0

失智症,一種悄悄將記憶與人格剝離的疾病,長久以來被視為無藥可醫的命運。然而,2025 年 6 月 23 日,台灣將迎來兩款史無前例的早期阿茲海默症治療新藥——LEQEMBI(樂意保)與 KISUNLA(欣智樂)。這不僅是醫療進展的里程碑,更是一場全民對健保制度、藥物給付公平性的深刻考驗。當藥物價格高達百萬,誰有權利獲得延緩失智的機會?這篇報導,深入解讀藥物、政策與社會的三重交鋒。

2025 年 6 月 22 日,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於前衛生署長林芳郁妻子林靜芸新書發表會上,首次對外宣布兩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early-stage Alzheimer’s disease)」的新型抗體藥物——LEQEMBI(樂意保)KISUNLA(欣智樂),即將在台灣進行首度施打。

LEQEMBI 為日本製藥公司衛采(Eisai)與美國生技大廠百健(Biogen)共同研發,KISUNLA 則由美國禮來藥廠(Eli Lilly)開發。兩者均屬於 抗 β-類澱粉蛋白(β-amyloid)單株抗體藥物(anti-amyloid monoclonal antibody),機轉在於清除大腦中的 β-amyloid 病理堆積物,藉此延緩患者的認知退化。根據臨床試驗數據,兩藥可分別延緩失智進程約 27% 至 35%。

亞東紀念醫院(Far Eastern Memorial Hospital)將於 2025 年 6 月 23 日,為一名 83 歲女性施打全台首針「欣智樂」,正式揭開台灣抗失智治療新紀元。醫療團隊針對該患者進行了多項臨床評估與影像檢測,確認其符合早期阿茲海默症診斷條件,並無重大腦血管疾病等禁忌症,具備新藥施打資格。

百萬藥費的背後:健保署 HTA 評估如何是好?

儘管藥效備受期待,兩款藥物的價格卻令人望之卻步。根據目前推估,完整療程費用高達新台幣百萬元,對一般家庭而言難以負擔。石崇良指出,已有藥廠向健保署遞交給付申請,正進入「醫療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流程。

HTA 為一套整合性分析框架,評估藥品之臨床效益、成本效益、安全性、財政影響與社會倫理。石崇良強調,只要資料充足,最短可於 45 天內完成評估報告,但實際進入健保支付尚需專家會議討論與決策機制,預計最快 2025 年底才可能啟動給付評估程序

目前健保署尚未明確揭露申請藥品名稱,但外界推測為 LEQEMBI。其關鍵爭議點在於:若納入健保,將大幅增加失智症早期患者之用藥機會,但也可能對健保財務造成龐大壓力。

家庭、醫界與政府三重對話:失智症治療面臨公平與可行的拔河戰

從權威醫師到失智患者,林芳郁曾任衛生署長、國內知名心臟外科醫師,在八十歲時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成為這場醫療革新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妻子林靜芸則以照顧者身份,寫下新書《記憶裡的你》,講述與失智相伴的生命現場。書中,她坦言過去的丈夫如同一位從未出錯的醫神,如今卻需要她一天二十四小時看顧起居、重複對話。

林芳郁的故事引發社會廣泛共鳴——失智不再是遙遠他人,而是可能落在每個家庭門前的風暴。當新藥成為可能,社會應如何回應這種希望與現實交織的議題?

在醫院與臨床醫師方面,未來將面對施打與風險的雙重壓力。亞東醫院作為全台首個施打新藥醫療院所,其角色不僅是執行者,更是臨床經驗的提供者。LEQEMBI 與 KISUNLA 均需於醫療機構施打,並須定期接受磁振造影(MRI)檢測,以排除藥物引發之腦水腫、微出血等副作用。臨床醫師也須評估患者是否具備 APOE ε4 基因型,該基因型患者腦部副作用風險更高。

此類療法需長期追蹤、副作用密切監測,對醫療體系是極大挑戰。若無健保介入,醫院是否有能力持續觀察療效、建立完整資料庫?此亦攸關政策是否能精準制定。

對於政策制定者與健保署,新藥的引入也將讓其面對公平與可行的兩難拔河戰:一方面新藥為全球注目之治療突破,錯過可能讓台灣失去醫療領先機會;另一方面,高昂藥費若全面給付,健保財務將面臨壓力

目前健保署考慮以「條件式給付(conditional reimbursement)」作為折衷方案,僅對經檢測證明為早期 AD 且無重大併發症者給予補助,並要求患者同意參與資料上傳與追蹤研究。此舉可兼顧民眾權益與制度永續,但是否足夠?仍需社會共識。

當醫療創新遇上資源分配現實挑戰,我們該如何抉擇?

台灣正站在醫療史的一個轉捩點上。2025 年 6 月 23 日,失智症治療史將刻下「台灣施打首劑新藥」的重要一頁,象徵著對疾病不再束手無策的反擊。然而,醫療創新是否能真正普及,終究仍得面對制度公平財政負擔社會價值選擇的試煉。

若僅有財力雄厚者能用新藥,將進一步拉大醫療資源不平等;若全面給付又造成健保崩盤,勢將影響更多公共健康項目。未來,台灣需要的不只是藥品,更是一套結合醫學、人文與制度智慧的健保策略。

這不只是一場藥物革命,更是一場關於「記憶、尊嚴與正義」的社會大辯論。從林芳郁夫婦到無數失智家庭,我們能否在科技與情感之間,走出一條堅實可行而具有人性溫度的中庸之道?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