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高致命性、存活率最低的癌症之一,其症狀發展快速經常併發嚴重感染,再加上確診平均年齡為 68 歲,高齡者無法承受傳統化療或血液幹細胞移植,更限縮了患者的治療選擇。
近期美國公司 ALX Oncology 宣佈,旗下藥物 evorpacept 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孤兒藥資格認證(orphan drug designation),用於治療 AML 患者。
罕見惡性淋巴瘤藥物 Brukinsa 獲 EMA 核准(基因線上國際版)Evorpacept 獲孤兒藥認證(ODD)基礎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統計,美國 1 年白血病新發病案例約 60,000 人,AML 只佔其中約 20,050 名,其中約有超過 11,000 名 AML 患者導致死亡。儘管 AML 是成人中最常見的白血病之一,但整體而言 AML 還是相當罕見的,僅佔所有癌症 1% 左右。
FDA 訂定孤兒藥資格認定機制,即是為了鼓勵預先診斷、或治療全美國患者人數不到 200,000 人的罕見疾病,以降低在藥物研發過程所需成本、稅收抵免,或者保障藥物的市場專營權。
Evorpacept 是一種 CD47 阻斷劑,今年 1 月才剛獲得 FDA 核准用於胃癌與食道癌的孤兒藥資格。而此次針對 AML 疾病,則是基於第 1/2 期臨床試驗結果。該試驗是以 evorpacept 與 BCL2 抑制劑 venetoclax、DNA 甲基轉移酶(methyltransferase)抑制劑連用,評估對於未經治療、或者複發/難治性 AML 成效。
ODD 藥物數目近年翻倍成長
FDA 的孤兒藥資格認定背景,是源自 1983 年頒布的孤兒藥法案(The Orphan Drug Act),目的為了鼓勵在罕病領域的藥物研發。孤兒藥法案制定與相關計畫推動以前,全美在罕病領域總計只有 10 項藥物核准;而 2022 年至今為止,單年已有 176 款藥物獲得 ODD 資格認證。
自從 ODD 制度推動以來,罕病藥物約可以分為 3 個成長階段。首先,1983-2000 年間,有 568 種藥物首度獲得 ODD 資格。接著是 2001-2010 年 10 年間大幅成長,獲 ODD 藥物數量總計超過 1,500 項。最後 2010-2020 年再與前 10 年總數增加 2 倍多。
至於孤兒藥針對的疾病領域,涵蓋鐮刀型紅血球疾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ML)、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cerebral adrenoleukodystrophy, CALD)、β-地中海貧血等。
ODD 鼓勵罕病藥物研發有成?
儘管統計數字上顯示,獲得 ODD 資格藥物幾乎呈現逐年穩定成長情形。不過這並不保證藥物將來就能穩定上市,追蹤這些 ODD 藥物後續發展可以發現,僅有約 16% 獲得 FDA 正式核准,有 23% 被則歸類為非活性(inactive)藥物。
罕病藥物難以順利進入市場的原因主要有 2。一個是試驗進行不易,由於患者人數少、且醫學上對於疾病機轉所知有限,這些都構成臨床試驗設計的障礙。其次,罕病藥物難建立穩定的獲利模式,即使獲得上市許可後,據統計,近 9% 有 ODD 資格藥物因價格昂貴而停產,更有 2.67% 選擇完全退出市場。
從這些方面來看,孤兒藥法案是否有效促進罕病領域治療,除了以 ODD 藥物數量作為指標,還有許多長期發展的面向需要納入評估,例如針對罕病族群的改良試驗設計、如何維繫穩定的藥物市場,都是罕病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一環。
孤兒藥新進展!FDA 首度核准第一型纖維蛋白溶酶原缺少症用藥參考資料:
1. 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2/06/29/2471127/0/en/ALX-Oncology-Receives-U-S-FDA-Orphan-Drug-Designation-for-Evorpacept-for-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Acute-Myeloid-Leukemia.html
2. https://www.cancer.org/cancer/acute-myeloid-leukemia/about/key-statistics.html#:~:text=AML%20is%20one%20of%20the,with%20AML%20is%20about%2068
3. https://www.pharmaceutical-technology.com/analysis/rare-disease-spotlight-tracing-the-rise-of-orphan-drug-designations-over-almost-40-years/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