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每 10 名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wAMD 或稱 nAMD)患者中,估計約有 6 人深受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PCV)所苦,隨時面臨視力不可逆喪失的嚴重後果。面對此重大挑戰,羅氏(Roche)旗下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 faricimab 以突破性的雙機轉抑制機制,為 PCV 治療帶來革新。根據 SALWEEN3b/4 期的研究指出,亞洲 PCV 患者在經過 16 週的治療後,有機會帶來卓越的治療成效。
惡化快速且無法逆轉,PCV 對視力危害不容忽視
AMD 是 50 歲以上中老年人視力受損的主因之一。當中涉及脈絡膜血管異常增生的濕性 AMD(wAMD)雖只佔整體病例約 10-15%,但由於其病程發展較快,症狀也較為嚴重,因此危險性也較高。
有研究顯示,在亞洲地區 wAMD 患者中,PCV 的發生率高達 60%。此一亞型的患者由於體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過多,導致血管增生成息肉狀,並滲出血水到黃斑區,造成不可逆的視力損傷,嚴重者更可於數天內急劇惡化,最終永久失明。而且 PCV 容易反覆發作,往往令治療難上加難。
雙機轉抑制強效改善病情,雙抗新藥有望成 PCV 患者福音
傳統 wAMD 治療主要依賴抗 VEGF-A 單機轉藥物,而 faricimab 是全球首款同時結合抗 VEGF-A 與抗血管生成素-2(ANG-2)功能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憑藉雙機轉抑制,該藥物能有效阻止不正常血管增生,並減少發炎相關症狀,實現雙管齊下的治療效果。
為深入探討 faricimab 的療效與安全性,SALWEEN 第 3b/4 期臨床試驗招募了來自亞洲 9 個國家和地區的 135 名 50 歲以上之 PCV 患者,其中台灣收案 16 人。該研究透過詳細的影像學分析與視覺功能測試,評估 faricimab 在視力改善、解剖結構變化及積液控制方面的效果。中期結果顯示,經 16 週治療後,faricimab 有助緩解 PCV 的核心病理變化,耐受性亦屬良好。亮點成果如下:
- 最佳矯正視力(BCVA)平均增加 7.8 個字,顯示患者視力顯著改善。
- 黃斑中心亞區厚度(CST)平均減少 145μm,表明視網膜結構顯著改善。
- 86% 受試者息肉完全消除或失去活性,其中 51% 息肉狀病變完全消除。
- 視網膜內積液(IRF)與視網膜下積液(SRF)控制率分別為 95% 與 83%,整體視網膜水腫控制率達 80%。
從上述臨床成果可見,faricimab 的雙機轉設計不僅能更有效控制 PCV 病情並改善患者視力,更有可能透過減少治療頻率來降低治療負擔。隨著更多臨床數據累積,這款雙抗藥物或有機會獲納入為 PCV 的標準治療方案。此外,透過搭配循血綠眼底攝影(ICG-A)等新一代診斷工具,醫生將有望更精準識別 PCV 患者,從而及早介入治療,拯救患者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