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858年,英國自然科學家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發表物競天擇說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認定自然環境的挑戰會影響物種的演化,促使有用的表徵和基因被保留,不適用的表徵和基因被淘汰,進而衍生新的物種。約135年後,就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分子生物學學生Wendy Northcutt成立達爾文獎 (Darwin Awards),用以記錄和表揚自我犧牲以加速天擇過程並淘汰人類不適用基因的個人,對於人類演化有貢獻,其頒獎原則完整承續達爾文對演化和天擇的種種理論,是一個帶有黑色幽默的獎項。

什麼是達爾文獎?

達爾文獎沒有獎金或獎狀,僅將獲獎人士的事蹟記錄於達爾文獎官方網站;而該網站目前每月平均有高達七萬人次的點閱率。達爾文獎的頒獎原則非常簡單:
一、獲獎人士必須因獲獎行為而無法將其基因遺傳給下一代,如死亡或去勢/不孕,以符合淘汰不適用基因
的天擇理論。
二、獲獎人必須成年並有完整的行為和判斷能力,且獲獎行為必須自發且主動進行,以確保其獲獎行為是由
自主思考和決策等內在能力所引發,而非知識不足。
所有獲獎行為均經過[嚴格的查證]以確認屬實,而近年獲獎的人士包含:
2010年:為慶祝跨年,於充斥鱷魚和河馬的南非Limpopo河下水三次的27歲泳將,最後被鱷魚吞噬。
2012年:在不小心喝到朋友放在洗手檯旁的去漬用汽油後,立即吐在地上並點菸安撫情緒的43歲美國工
人。
2014年:在非洲肯亞與生性兇猛的非洲象自拍,並頻頻撫摸大象臉頰的兩位觀光客。

而台灣獲獎者有:
2001年:屏東一名23歲男子在水溝中倒下毒藥毒魚後捕食來吃,歷經三天的腹瀉和嘔吐後身亡。
2004年:嘉義兩名大學生因爭風吃醋,而在酒後進行「公鹿鬥角」,騎著機車以時速80公里對撞,二人當
場死亡,女主角表示對兩人都沒興趣。

Darwin

延伸閱讀:解讀與生俱來的暴力基因

達爾文獎的遺傳意義

達爾文獎的事蹟有如現代版的警世文集,在令人咋舌之餘,其實富有警告意味,也有助於宣導現代遺傳和演化的學術理論。不過最近有遺傳學家深入分析歷年獲獎人士的背景,發現高達88.7%為男性,且行為上不乏許多共同特徵。研究團隊認為,達爾文獎得主多數應該帶有「行事衝動」相關的基因,而這在過去的確幫助人類達成許多偉大的成就,像是火的應用、神農嘗百草、電的發現等等。但在知識大爆炸的現代社會,耐心吸收現有知識並學以致用反而是比較穩當的作法,「行事衝動」帶來的大起大落可能已經不被大環境所接收,或許這些基因也必須因此開始承受無情的演化壓力。

延伸閱讀:聰明基因? 長壽基因?

探索園地
1. 達爾文獎官方網站:
http://www.darwinawards.com/
2. 達爾文獎背後的演化意義之分析與研究:
Lendrem BA et al. BMJ 2014; 349:g7094. doi: 10.1136/bmj.g7094.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4%E7%88%BE%E6%96%87%E7%8D%8E

圖片來源:
http://www.funnyjunk.com/comment/anonymous/content/5713912/-5/1/confidence/20/1/des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Darwin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