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五天的 2025 福爾摩沙免疫春季學校與研討會(Formosa Immunology Spring School and Symposium,FISS)於 5 月 18 日圓滿落幕。此次活動由長庚大學、長庚紀念醫院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腫瘤與免疫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包含一連三天的春季學校以及一天半的國際學術會議,全程以英語進行,匯聚 30 位台灣青年學員與 21 位在免疫學研究領域享負盛名的國內外頂尖學者。FISS 籌辦團隊期望透過專題演講、年輕學術新秀成果發表和重量級專家的前沿研究分享,深化學員的知識學能、研究能力與國際視野,促進學術交流合作,共同提升台灣免疫學研究量能。
國際免疫學大師齊聚,暢談前沿研究新進展
FISS 2025 國際學術研討會於 5 月 17 至 18 日在林口長庚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專題演講內容涵蓋腫瘤免疫治療、炎症與自體免疫疾病、腸道免疫系統、疫苗免疫學、神經退化性疾病等多個前沿議題。與會專家陣容也相當堅強,包括法國科學院前院長 Alain Fischer 博士、美國拉荷亞免疫學研究所(La Jolla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病毒學者 Shane Crotty 博士、加州理工學院生物與生物工程系教授 Ellen V. Rothenberg、瑞士洛桑大學腫瘤學系何秉智教授等國際免疫學大師。此外,國際頂尖期刊《實驗醫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和《科學免疫學》(Science Immunology)的編輯也親臨研討會現場共襄盛舉,足證 FISS 在台灣及國際免疫學界中的影響力正持續累積。
在此次研討會中,與會專家學者紛紛暢談不同疾病領域中免疫學研究新進展。其中兩項亮點成果是由新藥公司安立璽榮生醫(Elixiron Immunotherapeutics)發表的創新精準免疫療法,分別是用於治療白斑症的單株抗體藥物,以及透過抑制神經系統炎症延緩阿茲海默症病程進展的新藥。

瞄準白斑症致病關鍵分子 IFN-γ,研發抗體新藥填補免疫治療缺口
負責主講的安立璽榮創辦人暨董事長陳泓愷博士提到,白斑症源於免疫系統攻擊患者體內的自身的黑色素細胞,導致黑色素細胞被破壞,繼而出現皮膚脫色。全球白斑症患者逾 7,000 萬人,其中有半數在童年期(20 歲)前發病,雖然此病不會直接危及性命,卻會蔓延擴散、影響觀瞻、妨礙社交、對病人造成沉重心理負擔。尤有甚者,目前全球只有一款獲 FDA 核准的藥物可供使用,可是這款 JAK 抑制劑外用藥膏並非針對特定目標,療效有限,不適用於泛發型白斑症。另外,在免疫治療理論上雖然更為精準,但目前市場尚未有 FDA 核准的抗體藥物,未滿足需求相當明顯。
好消息是麻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醫學院皮膚科系主任 John Harris 教授及其團隊近年的研究證實,免疫細胞產生的干擾素γ(IFN-γ)會參與針對皮膚黑色素細胞的自體免疫攻擊,在白斑症的致病機轉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阻斷 IFN-γ 通路可防止黑色素細胞被破壞,並促進色素再形成。John Harris 團隊的發現意味著 IFN-γ 有望成為免疫治療靶點,為白斑症藥物研發開拓新路。
安立璽榮團隊目前正開發單株抗體藥物 Indemakitug。臨床前實驗發現,這款人源 IFN-γ 中和抗體能有效防止黑色素細胞遭受免疫攻擊,而臨床 1 期試驗則顯示新藥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陳泓愷董事長表示,這款抗體藥物將於 2025 年下半年進入第2期人體臨床試驗。值得一提的是,安立璽榮目前正與長庚醫院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積極洽談三方合作,有望於 2025 年第三季簽訂合作備忘錄,後續展開台美兩地雙中心臨床試驗。未來如果順利完成臨床開發,取得藥證並實現商業化,這款市場首見的抗體新藥將有望嘉惠全球數以千萬計的白斑症病人,預計銷售額上看逾 80 億美元。

穿越血腦屏障對抗神經炎症,CSF-1R 抑制劑革新阿茲海默症治療
陳泓愷董事長在演講中也介紹了一款創新的阿茲海默症免疫療法。他指出過去針對阿茲海默症藥物的研究以清除腦內 β 類澱粉蛋白沉積為大宗,可是新近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很可能是一種免疫疾病。當腦內的微膠細胞(Microglia,是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巨噬細胞)被活化,會觸發腦神經系統發炎反應,導致神經細胞死亡,繼而使病人認知功能逐步衰退。有鑑於此,神經炎症已逐漸成為新的研究焦點。
針對這個新興領域,安立璽榮團隊目前正開發免疫調節藥物 Enrupatinib,新藥於 2024 年已在台灣進入第2期人體臨床試驗。這款口服小分子藥能穿越血腦屏障,精準靶向微膠細胞表面的聚落刺激因子 1 受體(CSF-1R),透過抑制 CSF-1R,可有效減少大腦中與類澱粉蛋白斑塊相關的微膠細胞,降低腦部炎症,保護神經細胞免受破壞。除了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順利展開第2期人體臨床試驗研究之外,研發團隊更先後於 2020 及 2022 年兩度獲得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與比爾.蓋茲共同發起的撥雲計畫(Part the Cloud-Gates Partnership Grant Program)獎助,不僅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團隊,也象徵台灣免疫學研究的另一重要里程碑。
免疫學研究無國界,FISS 2025 助台灣產學醫界接軌全球
陳泓愷董事長在會後訪問中表示,FISS 已發展成台灣最重要的免疫學會議,能促成國際頂尖免疫學者與台灣產學醫界的深度交流。對安立璽榮而言,參與此次盛會是與國際免疫學界接軌的重要一步,有助於公司強化「以科學發現驅動新藥研發」的核心文化。談到公司的發展策略,他表示團隊在制訂藥物研發方向時有三大方針:適應症具有經科學驗證的疾病機轉、藥物具差異性與潛在市場優勢、能迎合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演講中提及的白斑症及阿茲海默症新藥就是按照這些原則所得的成果,有望成為能帶來巨大市場收益的精準免疫療法。
陳董事長又強調:「安立璽榮的定位不是侷限於台灣市場,而是面向全世界最大、最頂尖的市場,而且我們在這個競賽當中已經佔據領先地位。」雖然公司在台灣成立,目前用於臨床試驗的病人檢體都來自台灣,但是他們不會自限於台灣。不論是與麻薩諸塞大學 John Harris 教授團隊洽談白斑症藥物臨床 2 期合作,還是旗下阿茲海默症新藥研發計畫獲得美國重要獎項,都充分證明從基礎科學發現出發,在台灣也能做出領先全球的新藥。
擔綱 FISS 2025 大會開場演講嘉賓曾任法國科學院院長的 Alain Fischer 博士也對此次活動賦予高度評價,首先他指出大會結合青年學者培訓和國際研討會的模式極具啟發意義,學員不僅能從中了解全球免疫學發展新趨勢,也能跟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專家交流互動,對他們的未來職涯發展有極大幫助。
Fischer 博士看好台灣的免疫學發展前景,他認為只要做好基礎免疫學研究,台灣有能力在免疫療法領域取得突破,提升國際能見度。他又相信科學研究是不分國界的,地域或文化差異不應成為學術交流的障礙,反之彼此能互補不足,實現合作共好。此外他補充說,目前台法兩地已有多項雙邊學術合作計畫及聯合獎項,可作為生技業界借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