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資訊銀行:人體數位密碼的生命冊 —— 專訪創源生技蔡政憲執行長

0

繼「精準醫學活氧計畫」中「讓科技融入常民生活」的概念,訊聯集團旗下的創源生技(創源)在今年 8 月推出「基因資訊銀行」,從成人、孕前,新生兒、小兒、甚至癌症基因篩檢,提供不同生命階段的基因檢測服務,為客戶留下個人基因大數據資料,讓資訊不再只是一次性的使用,而是如銀行存款一般,可視需要做提領。基因線上特別訪談創源的蔡政憲執行長(簡稱蔡執行長),深入了解基因資訊銀行成立的來龍去脈及未來發展。

精準醫學十年紮根 以「銀行」為概念 推動基因資訊再利用

提到基因資訊銀行的起源,蔡執行長說:「十九年前,台灣只有金錢銀行,當時,我創立訊聯為全台第一個臍帶血銀行,讓新生兒可以不用侵入性的方式,而是從臍帶血與臍帶樣本中取得 DNA 進行基因篩檢、小兒疾病、藥物代謝檢測等等。隨著基因定序成本下降,我們掌握這個時機點,認為應該『一次 data,大量定序』,不要再重複採檢體、上機、分析等整個繁瑣程序,也延續精準醫學活氧計畫的理念,希望基因科技讓民眾終生受惠,因此催生『基因資訊銀行』,存放客戶的A、T、C、G生命密碼,人們只要像去銀行領錢一樣,在有需求時提取基因數據作不同的分析使用即可,一勞永逸,且每個套組的基因檢測不到三萬,未來若想再追加其他檢測只要半價。 」他接著舉例,生殖醫學醫師幫一對夫妻做多疾病帶因篩檢,確保他們沒有遺傳性疾病及了解後代患病風險,也可同時進行婦癌或其他癌症相關基因篩檢分析,消費者僅需在知情同意書上再作勾選並簽名,同意資料作其他項目之分析,就能得到另一份報告,省去重複性基因檢測的時間跟花費。「我們看到的是整個醫療消費行為的改變,不僅對使用者相當友善 (user friendly) 還能節省醫療成本 !」蔡執行長興奮地說。

延伸閱讀:基因資訊歸屬誰? 23andMe 禁止 App 開發者獲取數據掀風波

翻轉基因檢測產業,以生物資訊為主導的服務模式

然而,基因檢測後最重要的是生物資訊分析及配套措施,對此,蔡執行長表示:「精準醫療時代,基因檢測和生物資訊密不可分。我們除了在台灣累積 19 年的基因資料庫,奠定超過 111 萬份醫療大數據的厚實基礎,創源的另一項優勢在 2011 年成立的『分子視算中心』,整合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代謝體學等體學 (omics) 資料,並與大數據分析軟體大廠德國 QIAGEN 及法國達梭系統成為戰略夥伴,加深醫療大數據分析能力,提供國內生技藥廠、學研單位及工業 4.0 最尖端的資訊分析服務平台。」在配套措施方面,分子視算中心也正進行和醫院的醫療資訊作連結,以及由配合的醫院提供專業遺傳諮詢服務給客戶,並且附上衛教資料。「所以分子視算中心可說是整個集團在醫療大數據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團隊。」

配合新法形成新健康管理生活圈 盼台灣醫療行銷全世界

此外,對於今年九月通過的《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蔡執行長說:「我們有成立多年的五種幹細胞銀行,今年八月創源成立的基因資訊銀行,再加上九月上路的細胞治療新法規,精準醫學就能和再生醫學相輔相成,形成新的健康管理生活圈。」最後,蔡執行長向我們訴說他的未來願景:「基因體學是屬於整個世代的,醫療大數據絕對沒有分國界,隨著東南亞國家的醫學觀念越來越進步,當地民眾也逐漸能接受產前篩檢、基因檢測,所以可說是相當具潛力的海外市場,我們也已著手規劃前進當地市場的策略,並希望也能吸引日本、韓國等其他醫療水平也不錯的國家,都納入我們大數據收集的範疇內。」他也強調台灣擁有優秀的醫師團隊、醫療環境、完善的健保制度,以及法規的鬆綁。因此,創源期盼透過集團的力量吸引更多海外人士到台灣進行基因檢測和細胞治療,讓台灣觀光醫療更上一層樓,產生高附加價值,促進經濟發展。

延伸閱讀:細胞療法正式開放 癌症及燒傷患者皆適用!

採訪:Thomas Huang
撰文:Jane Lee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