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默克以 AI 為腦、自動化為手,推展藥研藍圖

0

「未來並不在遠方,它就在我們打造智慧與科學的每一次迴圈之中。」—Ashwini Ghogare

2025 年北美生技大展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前夕,台灣生物科技論壇-「Taiwan Biotech Forum」的專題演講中,Millipore Sigma 人工智慧與自動化藥物研發部門主管 Ashwini Ghogare 博士,深入剖析其團隊如何透過「AI+自動化」打造下一代藥物開發平台。

她指出,目前全球製藥產業面臨研發周期過長、資料碎片化、成本與臨床失敗率居高不下等三大挑戰。MilliporeSigma 母公司德國默克透過將 AI 平台視為「腦」、自動化系統為「手」,搭配迴圈式資料回饋,推動整合研發(Integrated R&D)策略,試圖重塑從藥物設計、實驗到分析的全套流程。演講中,Ashwini Ghogare 特別提到台灣於 AI 與創新自動化領域的全球的重要定位,並表示德國默克將持續尋求跨國平台應用的合作契機。

導入 ADME 與合成限制參數,讓生成式 AI 推進到實驗室合成

於「設計」(Design)階段,德國默克建構兩大平台:「AIDDISON™ AI 藥物發現平台」為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藥物設計系統,「SYNTHIA® 逆合成設計軟體(SYNTHIA® Retrosynthesis Software)」則負責逆合成路徑設計(Retrosynthesis)。這些平台核心聚焦於以下三大技術突破,分別是實驗可製造性驗證真實世界資料導入模型可解釋性

在實驗可製造性驗證方面,傳統 GenAI 模型雖能產生新型分子,卻難以落地製備。AIDDISON™ AI 導入 ADME(吸收、分佈、代謝、排泄)與合成限制參數,並結合 SYNTHIA 確保化合物能於實驗室中合成。

針對真實世界資料引入公開資料庫例如 ChEMBL,普遍傾向於收錄「成功」或「陽性」的實驗結果。研究人員通常會優先發表具有顯著發現的論文,而那些「失敗」的實驗、陰性結果或是未達到預期效果的數據,則極少被公開。

因此當模型僅從這類帶有正向偏誤的數據中學習時,它可能會對特定化合物或條件的有效性做出過度樂觀的預測,即使這些預測在現實中並不成立。這就如同模型僅學到「成功案例」,進而錯誤地推斷所有嘗試皆能成功。

這種「幻覺」會導致模型所推薦的候選方案在實際實驗中表現不佳,從而耗費寶貴的時間與資源。由於缺乏負面數據的引導,模型可能無法有效地學習導致失敗的關鍵因素。這進一步限制了其探索廣闊化學空間或實驗條件的能力,使其難以識別並規避無效的研究路徑。

因此德國默克利用其 350 年歷史積累的內部資料庫,歷時十年清洗後導入負面實驗資料,建立更具實證性的預測模型,有助於提升候選藥物的準確預測與可製性,也已將數個候選分子推進至研發管線。

化學自動化從瓶頸到創新

自動化技術在生物實驗領域(如生物分析)已臻成熟,然而,化學自動化卻仍面臨顯著挑戰。Ashwini Ghogare 指出,傳統自動化設備(如多管吸液器)僅適用於水溶液體系,難以處理具揮發性或腐蝕性的有機溶劑。此外,化學反應中常生成難以標準化後處理的「膠狀物」或複雜混合物,且多步驟合成(如五至七步)的反應與純化過程,也難以實現自動化串聯操作。

為克服這些限制,德國默克採用多項創新策略,包含「小型化」(Miniaturization)以及結合貝氏優化(Bayesian Optimization)的「自動合成與回饋機制」(Autonomous Synthesis with Bayesian Optimization),成功建立起閉環實驗平台。這項技術目前正於瑞士的生物科技設施進行產業化驗證,並已廣泛應用於放大藥物製造產量、新材料與電子材料設計等領域。同時,為減少對動物實驗的依賴,德國默克亦積極推動從細胞培養向類器官(Organoids)模型的轉化,以實踐更符合倫理的科學研究。

Athinia 整合分析平台:資料即價值、協作是關鍵

在資料分析階段,德國默克與 Palantir Technologies 合作打造「Athinia 分析平台」。此平台主打資料整合模型共建(collaborative model building),可跨越傳統 R&D、臨床、醫院、病患與非營利組織等資料孤島,形成橫跨產學醫的數據生態系。

實際應用如:將學術機構推動的疾病宣導活動數據,結合醫院臨床資料分析,提供個別化醫療與市場策略回饋。Ashwini Ghogare 強調:「資料不再只是企業內部資產,而是推動整體產業進步的共享資源。」

貝氏最佳化,使系統不斷根據反饋學習進化

「從設計到實驗,從實驗回饋設計,真正的智慧不是一次的創意,而是持續優化的能力。」Ashwini Ghogare 如此定義「資料迴圈」(Data in the Loop)的核心精神。

此系統的關鍵在於建立一個能夠不斷回饋的機器學習模型。每次合成、測試與分析所產生的資料,皆被即時輸入模型中,使下一輪候選分子的設計更精準。這不僅提高藥物設計效率,更實現以資料驅動決策(Data-Driven Decisions)的研發邏輯。

例如,在臨床階段回收來的病人反應數據、製程條件資料,皆可反饋至前端的設計模型,促使研發週期從線性走向迴圈式演化,實現逐步、漸進式改善(Incremental Optimization)。

此外,德國默克採用貝氏最佳化機制,對反應條件進行預測與優化。藉由統計模型,系統可預判下一組應進行的化學反應與測試條件,加速高通量篩選流程(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HTS)效能。

從實驗室走向前線量產現場,製成放大與可擴展性成關鍵

德國默克並未將創新技術僅限於實驗室內,而是積極推動至工業規模的應用。在瑞士設立之生技產業設施,目前已導入上述 AI 與自動化平台進行製劑開發、合成製程放大(Scale-Up)與臨床前製造流程最佳化。此外,全球其他地區(如電子材料與材料科學研發中心)亦採用相同架構進行多領域產品創新。

這些工業化部署不僅驗證平台可擴展性(Scalability),也為未來全球供應鏈建立彈性框架,特別在面對新興疫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具備快速調整與反應能力。

Ashwini Ghogare 指出:「我們不僅是要設計出能製作的藥物,而是要設計出能以工業規模、可持續方式製造的藥物。」

AI 不是替代人類,而是擴張創造的邊界

當前藥物研發產業處於轉型關鍵點。儘管過去五年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在藥物設計領域引發熱潮,但實際成果仍有限。Ashwini Ghogare 直言,許多早期模型雖「能設計」,卻「無法製造」,導致理論與實務脫節。

他進一步表示,結合真實世界資料(Real-World Data)、實驗自動化(Lab Automation)、與模型可解釋性(Model Explainability)才是推動藥物創新走出 hype cycle(炒作循環)的關鍵。

換言之,AI 並非取代科學家,而是為他們提供一個能夠連接知識、資料與反應速度的「第二大腦」,使其得以在複雜分子空間中快速探索、驗證與修正假說。自動化則成為這個「腦」的雙手,執行難以標準化的高複雜性實驗,讓創意不再受限於物理條件與人力成本。

AI 不僅改寫分子設計的邏輯,也正在改變實驗室的結構、人才的培育與產業的競爭邊界。對台灣而言,如何將既有電子產業優勢轉化為生醫產業的新競爭力,如何在資料治理與倫理法規間找到創新與保障的平衡,將是下一個十年的關鍵課題。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