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多家醫院急診室與病房皆面臨嚴重壅塞問題,導致醫護人員工作負擔加劇,從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林靜儀到所有醫護人員都面臨巨大壓力。為了紓解這股壓力,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已於 2 月 8 日、2 月 13 日及 2 月 24 日召開三場專案會議,並擬定三大短期強化因應策略及兩大中長期改革方向,以期能有效緩解當前醫療資源吃緊的問題。
衛福部指出,醫院壅塞的主要原因包括病患數量超出醫院負荷、醫療人力不足,以及病床調度機制仍有改進空間。因此,透過強化病床調度、提升區域醫院聯防機制及優化民眾分級就醫資訊,將能夠有效分流病患,減輕醫學中心及大型醫院的負擔,讓醫療資源得以更有效運用。

短期三大策略:病床調度、區域聯防、分級就醫
1. 強化醫學中心院內病床調度
醫學中心是許多重症患者的最後防線,因此病床的有效調度至關重要。衛福部要求醫學中心透過內部管理機制,增加特殊病床的彈性使用。例如,自 2 月 13 日至 3 月 15 日,健保署將允許部分特殊病床轉換為一般病床,以增加病床的調度彈性,確保病人能獲得適當的住院治療。
2. 加強區域醫院聯防機制
不讓醫學中心成為唯一的急重症收治單位,區域醫院的角色必須更加積極。衛福部要求各縣市的區域醫院與當地醫學中心合作,建立完善的病患轉診機制,確保較輕症的患者能夠在區域醫院獲得適當治療,避免醫學中心過度擁擠。此外,透過地方衛生局的同步監測機制,醫療資源的流動將能夠更靈活調整,以因應突發狀況。
3. 提升民眾分級就醫意識
醫院壅塞的另一大主因,是許多患者習慣直接前往大型醫院急診,忽略了基層醫療的功能。衛福部再次呼籲民眾,若有一般健康問題,應優先尋求社區診所的協助,以減少醫學中心急診壓力。此外,政府將強化醫療分級資訊的宣導,讓民眾了解適當的就醫管道,縮短候診時間,提高整體醫療效率。
中長期兩大改革方向:人力提升、健保給付調整
1. 強化護理人力配置
醫療人力不足是導致醫院壅塞的根本問題之一,因此政府自 113 年 3 月 1 日起,正式公告實施「醫院三班護病比」制度,以確保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合理分配。根據最近三個月的數據顯示:
- 醫學中心的護病比達標率約 37%~59%;
- 區域醫院的護病比達標率約 37%~49%;
- 地區醫院的達標率則相對較高,約 85%~94%。
然而,目前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的護病比達標情況仍有改善空間,尤其是在夜班標準方面仍未達標。為了進一步提升護理人力,衛福部已在 114 年度預算中編列約 66.85 億元,作為公務預算,以支持醫療機構增聘護理人員、提高薪資待遇,並透過地方衛生局同步建立醫院護理人力異動與病床調整的通報機制,確保醫療人力的穩定供應。
2. 鼓勵醫院投入急重症,健保給付調整研議
急重症病房的資源有限,許多醫院因財務考量而較少投入此領域。為了改善這個現象,衛福部正研議調整健保給付制度,讓醫院在投入急重症照護時,能夠獲得更合理的報酬。這將有助於提升醫院對重症病患的收治意願,進而減少急診病患的滯留時間,讓醫療資源配置更加合理。
分級醫療落實,才能真正解決壅塞問題
醫院壅塞的問題並非短時間內可以完全解決,但透過短期的調度策略與長期的人力與財務改革,政府正試圖為醫療體系建立更有效率的運作模式。然而,除了政府政策的推動,民眾的就醫習慣也需要改變。
唯有當大眾真正落實「分級醫療」,讓輕症患者優先在社區診所或區域醫院就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醫院壅塞的問題,讓真正需要急重症照護的患者能夠及時獲得適當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