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 2023 年衛生福利部統計,癌症仍然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目前臨床癌症治療除了使用化學治療之外,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新興治療方法不斷發展,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病人來源類器官、循環腫瘤細胞、T 細胞療法等個人化醫療工具的出現,依據個人病情差異所發展出的個人化醫療更是引人注目,其中體外培養腫瘤替身技術更是不可或缺的技術。
國衛院開發『癌組織工廠』突破性培養技術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 董國忠副研究員研究團隊,研發新穎體外三維癌細胞培養技術,新材質之多孔性骨支架與癌細胞具有良好相容性,並合併數個骨微環境開發出「癌組織工廠」,縮短體外培養形成腫瘤組織的時間,此研究成果已於 2022 年發表於國際重要期刊,並申請專利保護,2024 年 8 月起已開放接受「測試藥物腫瘤組織學體外評估」委託服務。
傳統培養方法難模擬體內環境
現有的細胞培養方法由來已久,將人體細胞取出後培養於二維的培養皿中,細胞平行貼附於培養皿底部單層生長,細胞與細胞之間彼此接觸貧乏,不僅缺乏大量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ECM),更少了細胞在人體內的組織特性,如細胞低密度聚集以及細胞排列所造成對外物的阻力與抗力等,與體內環境差異很大,細胞實驗時無法準確評估在體內的狀態。
新型骨支架培養系統加速腫瘤組織形成
而現有的「體外三維培養癌細胞技術」分為支架法、非支架法、微流道法與磁珠法等四種,其中以支架法的穩定性較好,在實際應用中最被接受。支架法利用組織工程原理,將癌細胞培養於多孔性的支撐物孔洞內,於動態環境下長時間培養,缺點是細胞形態較不規則且生長緩慢,並產生大量胞外物質,結合成較大的軟性組織。
研究團隊以磷酸鈣與明膠製作成多孔性骨支架,與癌細胞具有良好相容性,與生物反應器結合用於癌細胞的三維培養,研究結果顯示,乳癌細胞於支架內部孔壁良好貼附生長。利用此骨微環境可促進癌細胞形成富含細胞外基質的腫瘤組織,包括骨蛋白、骨鈣、基質硬度等。運用於體外培養胰臟癌腫瘤組織,並以核磁共振影像獲得腫瘤完整的三維影像,證實 14 天培養成功獲得 0.6 公分的腫瘤組織。
此次研發的培養技術特色在縮短形成腫瘤組織所需的時間,且可獲得直徑約 1 公分的大尺寸腫瘤組織,此系統產生之人造腫瘤具有高密度胞外基質,可呈現藥物在腫瘤內的浸潤現象,有利於在體外更真實模擬腫瘤在活體內的狀態,可望縮短細胞測試與動物試驗的落差。「癌組織工廠」於臨床醫學將是一種革新的運用,不僅可落實個人化醫療,對新藥開發有更大幫助。
研究成果邁入商業化,現已開放委託研究服務
此技術目前已進入專利審查中,並已完成大量樣品測試,可在實驗室內同時測試 60 個樣品,國衛院自 2024 年 8 月起公告接受「測試藥物腫瘤組織學體外評估」委託研究服務。同時與生技公司洽談技術轉移,並共同開發「細胞治療的個人化醫學」。
延伸閱讀:腦腫瘤微環境 3D 模型誕生 非侵入性監測藥物作用©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