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驅動均衡社會發展:臺灣邁向多元包容與永續之路

0

隨著臺灣在 2025 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並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數位轉型地緣政治重構等多重挑戰,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籌組的「第十二屆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中,強調「均衡社會」發展策略對國家的關鍵意義。透過智慧科技的應用與跨域合作,這份由衛生福利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MOHW)主導的報告,試圖打造一個能夠平衡城鄉差距、促進文化多元共融、並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社會藍圖。

(第十二屆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均衡社會」策略報告)

智慧醫療帶動健康福祉新時代

在高齡化社會的衝擊下,如何解決醫療資源壓力成為焦點議題。均衡社會報告指出,透過智慧醫療(Smart Healthcare)的推動,臺灣正努力克服高齡化少子化所帶來的挑戰。

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已經成為重點項目之一,其不僅能有效緩解城鄉醫療資源不均,還能利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提供個人化健康建議。結合 AI 的智慧監測系統更可預測疾病風險,讓防疫工作提前佈局。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表示,醫療數位轉型透過智慧化和人工智慧的應用,不僅能提升醫療效率、減輕人力負擔,更能促進城鄉醫療資源的均衡發展。

此外,政府正在推動「長照 3.0」(Long-term Care 3.0),期望透過智慧裝置與數據整合,讓長期照護不僅限於醫院內部,也能在家中實現「在宅醫療」。這種轉型不僅讓高齡者受益,也為醫護人員減輕人力壓力。

多元文化共融:科技賦能傳承與創新

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多元文化的推廣,一直是臺灣在面對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會議中也明確指出,文化平權(Cultural Equity)是實現包容性社會的核心,而數位化與智慧科技將是最有力的解決方案。

例如,為了解決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傳承困難的問題,專家提倡運用多媒體技術與數據資料保存文化記憶。國科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NSTC)也積極支持文化科技的跨界創新,例如打造虛擬展演場景,讓更多民眾能透過數位方式接觸傳統文化。

同時,文化產業國際化的腳步也在加快,成立國家語言研發中心,推動母語教學平台以及創新文化產業的政策,目標是讓臺灣的多元文化走向世界。國科會人文處處長蘇碩斌表示,科技進步應透過跨領域合作與多元文化結合,以建構包容性的科技共同體,從而實現增進全人類福祉的最終目標。

縮短城鄉差距:智慧科技引領地方創生

長期以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限制了偏鄉地區的進步空間,而均衡社會策略的另一個重點就是縮小此鴻溝。透過科技的力量,偏鄉地區的發展模式正在逐漸開始發生變化。

地方創生」(Regional Revitalization)成為城鄉均衡發展的主軸之一。政府強調結合產官學研的合作,為偏鄉注入資源。例如,透過數據整合與人工智慧技術,偏鄉地區的醫療、戶政和照護服務能更高效地協同運作。

同時,智慧交通(Smart Transportation)也是改善偏鄉困境的重要一環。智慧廊道車聯網技術的引入,不僅讓偏鄉地區的交通更加便利,也有效提升安全性。專家指,希望未來的交通系統能真正做到人本,讓偏鄉居民的生活更具便利性與尊嚴。

而在居住安全上,報告提出建立「智慧安居家園」的願景,透過 AI 預測自然災害風險,並強化建築的耐災能力。從防震科技到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升級,這些措施目的是為偏鄉居民提供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結語:均衡發展實現平衡、包容與永續的社會願景

(第十二屆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均衡社會」總結報告)

「科技的發展,最終是為了人類群體的幸福。」,為實現社會共好,應運用智慧科技強化長照醫療與防疫體系,提升弱勢族群的數位服務可及性;同時致力於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創新活化,扶植多元族群文化產業,建立友善平權的社會環境;並透過均衡的城鄉發展策略與智慧交通建設,推動地方創生,促進區域均衡發展。而唯有在政府、企業與民間共同努力下,臺灣才能真正實現這個平衡、包容與永續的社會願景。

詳情請觀看全科會影片:https://nstc.tw/tc/12th/videos

延伸閱讀:「第十二屆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主題報導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E5%AE%98%E7%B6%B2%E9%9B%BB%E5%AD%90%E5%A0%B1redesign_banner-1024x128-1.png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