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憂鬱症治療有沒有效? REM 腦波檢測的可行性?

0

近日,瑞士巴塞爾大學的 Thorsten Mikoteit 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偵測憂鬱症患者在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的腦波,來預測患者正在使用的藥物是否有效,且僅需 1 週就能進行預測,但該研究尚未受同儕審查。

憂鬱症第一次療程的失敗率達 50%

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患者約佔全球成年人的 7%,每年有近 2,700 萬歐洲人與 1,700 萬美國人確診。憂鬱症療程不僅耗時也耗財,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超過上千億美元。

其中,Prozac 和 Fluoxetine 等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為憂鬱症最常見的療法,但患者卻得在用藥 4 週後,才能知道藥品療效,而且首次用藥對約 50% 患者是無效的。醫師得給予新藥品或調整治療策略,需再等 4 週,才能得知後續治療是否有效。於此同時,患者則需再次等待,結果還不一定有效。除了時間無法獲得最大利用,醫療資源使用效率也連帶降低。

87.5% 試驗組受試者的用藥反應提升

Mikoteit 博士首次於 ECNP 第 33 屆線上醫療大展(33th ECNP Congress)發布此研究。他們召募 37 位憂鬱症患者並分成 2 組,其中 15 位為對照組,其他 22 位是試驗組。他們讓所有患者使用抗憂鬱劑,然後觀察其 REM 腦波,試驗組將由神經科醫師根據患者腦波,決定是否在一週後調整用藥。經過 5 週試驗後,結果天壤之別,試驗組中 87.5% 受試者對藥反應提升,對照組僅 20% 受試者獲得類似成果。

「雖然這只是先探性研究,但卻展示出相當顯著的表現,」Mikoteit 博士表示,「這在未來可望使醫師能大大縮短從施藥到觀察反應的平均時間,而對重鬱症患者來說,這是相當寶貴的數據。」

除了提升治療資源的使用效率,該研究更能優化憂鬱症患者的治療策略,尤其對處於高風險狀態的患者,醫師能採用更迅速的方式進行治療,降低因憂鬱症產生的自殺比例。

該研究面臨的 3 大挑戰?

該研究目前還有 3 項可以被優化的地方。首先,受試者基數與試驗次數太少,難以推斷研究成果的穩定性,因此未來試驗應在大數量族群上進行多次試驗。第二,治療成本容易因療程複雜提升。由於試驗中受試者需頻繁檢測腦波,在採用儀器不便宜的狀況下,治療費用會相對昂貴。

第三,優化治療流程也是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由於治療策略不如以往回家用藥即可,為了拓展治療族群,協助憂鬱症患者獲得更即時治療,未來研究應思考更容易執行的治療模式。

延伸閱讀:迷幻蘑菇治療抗藥性憂鬱症有前景?Compass Pathways向美國Nasdaq提出首次公開募股申請

參考資料:
1. https://www.ecnp.eu/
2.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