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前行:關稅後臺灣醫療生技產業再進化

0

2025 年初,美國再度揮下貿易利劍,針對全球多國施加新一輪關稅,主要著重於鋼鋁與汽車,智慧型手機、半導體、醫藥品與醫療器材等高科技與關鍵產業則暫時豁免。然而這股貿易浪潮,也不可避免地波及與美國經貿往來密切的臺灣。

美國新關稅來勢洶洶,臺灣生技產業何去何從?

臺灣 2024 年對美輸出的醫藥品總值約 10 億美元(新台幣 332 億元),約占整體醫藥品出口的 30%。面對美方將醫材關稅暫緩 90 日、並以「10% 基準稅率」應對的策略,以及對藥品關稅持續豁免的政策變化,產業界不禁掀起擔憂:這波政策,是否將動搖臺灣生技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在 2025 生策年會,郭智輝部長發表演講中表示,實際上,這波貿易風暴之下,正是重新布局、轉型升級的契機。

臺灣生技實力雄厚,面對挑戰亦有底氣

回顧 2024 年,臺灣醫療生技產業創下新高,營收達新台幣 7,739 億元,年成長率達 2.1%。這背後的動力,不只來自全球對健康產業的長期需求,更仰賴臺灣本身堅實的產業基礎。

首先,臺灣在高科技產業具世界領先地位,擁有全球關鍵的半導體與資訊通信技術產業,能與數位健康、人工智慧醫療影像及精準醫療深度結合,跨領域創新成為優勢。

其次,醫療大數據的建立與健保資料庫的完善,為個人化醫療奠定發展基礎。再者,臺灣的醫藥法規已與國際規範接軌,無論在藥品開發還是臨床製造上,都具備國際市場通行的資格。

臺灣更建構出完整的生醫聚落,包括超過 150 個學術與研發機構、100 多個臨床試驗單位與 1,500 家以上的藥品與醫療器材公司,展現出跨領域的研發與商品化實力。

政策轉向與國際佈局,迎戰關稅風險

面對美方施壓,臺灣政府並未坐以待斃。郭智輝部長指出,臺灣的回應策略將分為短期應急與中長期轉型雙軌並行。

在短期應對方面,行政院啟動總額高達 930 億元「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特別針對營收衰退 10% 以上的出口企業提供外銷貸款、信用保證與設備補助。同時,放寬產業支持資格標準,將受惠廠商擴大至超過 22 萬家。

在產業長線發展上,則鼓勵醫療生技企業導入數位化、連續式製程以提升生產效率,並發展高附加價值、具排他性或高技術門檻的產品,減少對價格波動與關稅政策的敏感性。

尤其在因應「原產地認證」與「紅色供應鏈」的政策壓力下,政府積極宣導業者出口美國時須具結產地,嚴防產地漂白問題,違者將處以最高新台幣 300 萬元罰款,甚至取消出進口資格。

同時,臺灣亦推動「臺灣 + 1」全球布局策略,鼓勵臺灣廠商赴美或歐洲投資,深化當地供應鏈連結。對於醫藥品及醫材產業,政府也擬透過輔導在台研發、赴美生產或透過併購、策略投資等方式,穩定臺灣在美市場的地位。

結合 AI 與健康產業,臺灣邁向「大健康」藍圖

展望未來,臺灣醫療生技不僅要挺過關稅壓力,更要在全球健康科技潮流中,搶占領先位置。政府提出以 AI 技術融合醫療產業」為核心的長期發展策略,建構涵蓋智慧醫療、運動科技、健康管理的「大健康產業生態系」。這項政策將整合 AI 應用於疾病預防、運動訓練、健康照護等層面,同時透過人才培育與研發補助,預計在 2027 年前訓練超過 20 萬名 AI 產業人才。

此外,為鼓勵企業轉型投入節能與永續發展,政府亦推動「能源效能合約(ESCO)」模式,引入國發基金與保險資金,促成超過 3,000 億元的綠色投資,為企業降低長期能源成本。郭智輝部長提醒,臺灣正站在全球供應鏈的十字路口,應成為積極的調節與創新者。透過新關稅政策的洗禮,臺灣生技產業正從危機中找尋轉機,朝向更高附加價值與國際化的未來前進。

參考資料:經濟部長生策年會公開演講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