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產業鏈調整與全球佈局——台廠迎戰轉型新常態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Reciprocal Tariff Policy)不僅衝擊短期貿易動能,更迫使全球供應鏈重構。對台灣企業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成本壓力測試,更是一次產業策略重組與地緣布局的考驗。
美製造成為優勢,台廠海外設點加速
以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TSMC)為首的晶圓代工產業,雖暫時豁免關稅,但市場普遍預期這只是短期權宜,為因應潛在風險,台積電已加快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建設進度,擬提前至 2025 年第三季投產,並對先進製程(如 AI GPU)的客戶調漲報價逾 15%。
與 TSMC 關係緊密的聯發科(MediaTek)、世芯-KY(Alchip)、創意電子(eMemory)等設計業者,也同步加強與美系客戶的合作深化,並將 ASIC(應用特定積體電路)製造鏈進一步向美國靠攏。其中聯發科與輝達(NVIDIA)合作範圍擴及 AI PC 與 Nintendo Switch 2 晶片,甚至參與 Google 下一代 TPU 設計。
此外,具系統整合與 ODM 製造能力的鴻海(Foxconn)、緯創(Wistron)、廣達(Quanta)等業者,早已積極於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地布局新產能,盼降低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同時規避美國關稅與地緣風險。
傳產壓力山大,價轉能力成勝負關鍵
傳統產業中,塑化(Petrochemical)、工具機(Machine Tools)、紡織製鞋(Textiles & Footwear)、自行車(Bicycles)等依賴出口至美國市場者,面臨前所未有的利潤壓縮。尤其是設廠於越南、泰國等高稅區的品牌代工廠,輸美關稅高達 35% – 40%,中低階產品轉嫁能力弱,恐將直接衝擊終端需求。
以台塑集團為例,芳香烴鏈產品受美關稅打擊最重,預估營收恐下滑 1.5% 至 2.5%;若台灣反制回課美國原物料,將進一步墊高進口成本,削弱出口競爭力。
相對而言,部分中高階機械如工具機與精密零組件,因技術含量高,雖難完全轉嫁關稅,但仍具一定議價能力;鋼鐵業者如大成鋼(Chung Hung Steel)則因美國在地製造與通路優勢,反而有望受惠。
消費性產品遭重創,品牌鏈恐現斷層
關稅壓力也波及美系品牌與消費品供應鏈。以蘋果(Apple)與三星(Samsung)為例,其智慧型手機大多來自中國與越南,稅率高達 34% 與 46%,影響深遠。ODM 廠如和碩(Pegatron)、仁寶(Compal)、英業達(Inventec)多為其主要供應商,也難以倖免。
此外,成衣業(Garments)、高爾夫球頭(Golf Club Heads)、車用 AM 零件(Aftermarket Parts)如東陽(Tong Yang)亦受波及,但若能靈活因應價格調整與海外建廠,仍可維持出口彈性。
第五章:政治博弈加溫,談判變數仍存
雖然川普已正式簽署行政命令,並由美東時間 4 月 5 日起全面實施基準 10% 關稅,4 月 9 日再對特定國家加徵對等稅率,但此一舉措仍未走到「無轉圜餘地」的終局。
談判空間存在,美國內部分歧浮現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Jacob Besant)呼籲各國「勿採報復性措施」,強調若各國願意降低對美關稅或取消非關稅障礙,美國將適時考慮「調降現行稅率」或進行重新談判。川普亦在 TruthSocial 上表示:「我們願意與誠意國家對話,稅率不是最終上限。」。
由此看來,美國此舉亦不排除為談判鋪路,設立籌碼逼使主要貿易國讓步,甚至視為 2026 年總統大選前的外交政績鋪排。
全球反應激烈,關稅戰恐難避免
目前歐盟(EU)、中國大陸(China)、加拿大(Canada)等皆已強烈反彈,並警告將「保留一切反制措施」,包括針對美國農產品、能源與科技出口加徵報復性關稅;日本則持審慎立場,表示將與美方進行持續磋商,不排除必要時動用 WTO 爭端機制。在此背景下,川普對等關稅可能從單一貿易工具,演變為新一輪全球經濟陣營重組的開端。
結語:關稅衝擊深遠,轉型與應變成關鍵解方
面對 2025 年這場由川普引爆的「關稅海嘯」,無論是企業、政府或投資人,都必須拋棄過往線性思維,以更全面、前瞻與多元的角度來看待全球經貿格局的劇變。
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佔有關鍵地位,雖在此波對等關稅中首當其衝,但也有望透過產業升級、區域分散與策略結盟等手段,化危機為轉機。關鍵在於政府能否快速提出具體應對措施,協助產業在美建廠、提高轉單彈性,並在國際間建立更多穩固且互利的經濟夥伴關係。
同時,投資人亦需精準掌握變局核心,重新調整資產配置,擁抱具有美國市場保護力與全球競爭優勢的企業,才得以在混沌中尋得機會之光。
如同川普所說:「現在是公平貿易的時代。」但對全球而言,這條路恐怕仍崎嶇難行——唯有順勢應變,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