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生技風口何在?BIO 2025 最新產業數據解讀

0

全球生技界年度趨勢盛會北美生技展(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2025)火熱進行中,於美國時間 6 月 17 日,一場由 BIO 產業分析總監 Chad Wessel 攜手 Norstella 思惟領導部門副總經理 Daniel Chancellor 舉行的論壇「新興生技現況:投資、交易與管線趨勢」(The State of Emerging Biotechs: Investment, Deal, and Pipeline Trends)吸引眾多業界人士關注。基因線上實地走訪現場,帶您一睹講者透過 Citeline、Pharmaprojects 與 Biomedtracker 等數據來源,翔實分析產業現況,勾勒出全球新興生技在藥物核准、研發管線、投資併購市場等領域的最新動態,嘗試回答產業兩大核心問題:「什麼題材將成為風口?」「資金投往何處?」。

2024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新藥數量略低於 2023 年,但仍維持約 60 種新藥的平均水準。該年 FDA 核准的新藥中,約 67% 由新興生技公司主導,顯示中小型企業在藥物創新中的關鍵角色。這些新藥中,約 47 % 為生物製劑,59% 針對罕見疾病,19% 透過加速核准途徑上市,凸顯新興生技在高風險、高回報領域的持續投入。相較之下,大型藥廠僅貢獻 16 種新藥,由此一觀,在新型藥物開發中的逐漸被新興公司超越。

全球生物製藥研發管線在今(2025)年持續成長,總計包含 23,875 種藥物,較 2010 年成長145%,2024 年年增率為 4.6%,略低於過去五年的平均值 6.7%。講者指出,每年約 4,500 種新藥進入開發流程,同時約 3,500 種因各種因素中止。新管線藥物中,癌症佔 39%,罕見疾病 20%,神經學 14%,顯示癌症與罕見疾病仍是研發焦點

截至 2025 年 4 月,臨床試驗管線(clinical pipeline)包含 7,688 個藥物項目,較 2024 年 7,557 個成長 1.7%。細分領域中,腫瘤學(oncology)佔 45%(3,495),神經學 10%(787),傳染病 8%(643)。此外,84% 的臨床試驗項目處於第一期與第二期,僅 14% 進入第三期,2% 進入新藥上市申請(NDA)與生物製劑許可申請(BLA)階段,顯示研發仍以早期探索為主。罕見疾病項目佔臨床管線的 15%,其中代謝疾病與免疫學領域的罕見疾病項目比例最高,分別佔該領域為 67% 與 61%。

新興生技公司在臨床試驗管線中佔比超過一半(55%),小型公司在所有項目中比例均超過四成,特別是在腫瘤學(62%)與神經學(54%)領域。同時,57% 的臨床項目尚未授權,較 2024 年的 69% 下降,顯示授權交易增加

講者指出,全球製藥研發支出約 3,000 億美元,主要由大型藥廠驅動,預計 2016-2024 年的 8% 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在 2024-2030 年降至 3%,歸因於許多公司面臨預算壓力。新興生技的研發預算則有望超越整體趨勢,但高度依賴融資環境的改善。

如圖表一大型製藥研發機構的產品組合顯示,多數機構內部與外部創新的比例約為 1:1。輝瑞(Pfizer)、諾華(Novartis)與羅氏(Roche)為 2025 年管線規模最大的三家公司,其內部研發能力尤為突出。中國生技公司一般而言以內部研發與國際授權二者擇一為主,而圖中百濟神州(BeOne Medicines)是例外,其授權取得與自行研發比例各半。

圖表一、縱軸表示授權取得數量,橫軸表示機構自研數量,圖中圓點分別代表前 25 大製藥研發機構,包含美歐日中各大藥廠,愈接近虛線則代表候選藥物的來源比例愈接近 1:1。(來源:BIO)

此外,講者指出全球研發引擎的「三極化」(tripolar)趨勢:研發總量美國與中國領跑,歐洲緊隨其後。美國與中國在藥物管線數量上幾近平分秋色,中國自 2010 年來的成長尤為顯著,預計不久將超越美國。然而在首創藥物(first-in-class drugs)等高品質創新指標上,美國佔 50% ,歐洲 30%,中國僅 3%,顯示中國在數量上的優勢尚未轉化為品質方面的突破。講者強調,首創藥物的高風險與高回報特性,對新興生技公司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圖表二、過去十年中國新藥開發逐漸抬頭,近年更是與美國並列一二名。(來源:BIO)

2024年,美國公開市場募資表現強勁,總計募集 220 億美元,其中 190 億美元來自後續融資(follow-on offerings),為近 15 年第二高紀錄。首次公開募股(IPO)募集 37 億美元,雖高於前兩年,但仍低於 2018-2021 年的高峰期。全球其他地區的 IPO 與後續融資在過去三年保持穩定,2024 年總額約與疫情前水準相當。然而,美國市場的資金集中於少數公司,顯示投資者偏好高潛力標的的趨勢加劇,新創公司的融資環境依然嚴峻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方面,2024年美國市場表現穩健,臨床階段資產的募資首次超越臨床前,募集金額更高,反映資金偏好較成熟的項目。全球其他地區的風險資本募集穩定,歐洲以英國為首,募集 24 億美元;亞洲以中國為主,募集 26 億美元,成為美國以外募資最多的國家。A 輪融資的平均金額在美國從 2010 年的 700 萬美元增至 2024 年的 6,000 萬美元,成長 700%;其他地區從 2,000 萬美元增至 2,500 萬美元,成長 150%,區域間資金規模的顯著差距。

據講者所述,2024 年的併購市場交易總值偏低,無一筆超過 50 億美元的交易,創近年罕見紀錄,主要因成熟資產交易減少。然而,2025 年迄今,併購市場已回暖,交易數量與金額均顯著提升,特別是針對私人公司的交易增加,顯示 IPO 市場低迷促使買家轉向其他標的。合作聯盟(alliances)方面,2024 年交易數量與總值均上升,預計 2025 年將延續這一趨勢。而初始付款(upfront payments)比例從 2019 年的 20% 降至近年 5%,里程碑付款(milestone payments)佔比提高,反映交易結構更偏向早期階段與風險分擔模式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