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與憂鬱蔓延世代,香港的心理健康挑戰

0

香港正面臨嚴峻的心理健康問題,焦慮與憂鬱症是主要的問題來源。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ASGH)數位心理健康專場講者東華學院校長陳慧慈教授指出:「從青少年到成年人,焦慮與憂鬱症是主要的疾病負擔來源。」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許多香港居民面臨高度心理健康風險,而心理健康專業人力的不足更使問題雪上加霜。陳校長表示:「香港每 10 萬人僅有 7.55 位精神科醫師,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中平均數據的 18 位。」公共心理健康服務的等候時間過長,非急症平均等候時間長達 44 週。

雖然這些挑戰在香港尤為明顯,但它們反映的是一場全球性危機,心理健康專業人力的缺口是全球性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尤其在中低收入國家,心理健康工作者嚴重短缺。全球焦慮與憂鬱症的發生率不斷上升,對本就吃緊的醫療體系形成壓力。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地急需創新且具擴展性的解方,如數位心理健康平台,以縮短照護缺口並提供更全面親民的心理支援服務。

陳校長拋出問題:「數位心理健康可以為我們打開一扇門嗎?」她以全球案例為例,指出澳洲早在 2014 年便將電子心理健康納入正式服務。行動應用程式可提供自我協助或導引式療法,讓心理服務突破地理限制,數位工具也能監測生心理狀態,讓相關服務更親民。陳教授強調:「我們透過數位科技來促進大眾健康。」

研究結果也支持這項趨勢。一篇 2024 年《柳葉刀數位健康》期刊研究發現,數位介入(如行動應用程式)在都市環境中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支援的可及性。香港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高,使其成為推動數位心理健康的理想場域。

東華學院於 2024 年 1 月成立「數碼精神健康轉化研究中心」(簡稱中心),推動跨領域合作。陳校長說明:「我們集合來自健康、心理學、管理、教育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者。」該中心專注社區導向研究,聚焦心理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並致力於發展實證導向的研究模式與政策建議。她指出:「我們希望促進不同領域與機構之間的協同效應,這與全球趨勢一致。」《醫學網際網路研究期刊》曾指出,產學合作可提升病患照護成果與價值導向效率,是推動可擴展數位心理健康方案的關鍵。

在香港醫務衛生局支持下,「數碼友伴計劃」針對長者設計數位應用程式,提升其數位素養與心理健康知識。她表示:「我們希望透過數位應用程式提升他們的數位素養、心理健康素養與整體心理健康狀態。」此專案培訓了 157 位東華學院青年志工,學習溝通與心理健康技巧,以協助長者學習。

超過 1,000 位長者參與計畫,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WeChat、WhatsApp、Gmail 及 Zoom 等應用程式,並學習心理健康管理技巧。該計畫共製作 73 部無障礙學習影片,並為參與者安排 14 堂課程共 23 小時,後續追蹤時間為 6 個月。

成果顯示參與者心理健康明顯改善,憂鬱症狀減少。一位長者分享:「我學會 WhatsApp 功能後開始使用,朋友們都對我刮目相看。」志工們也更加了解長者所面對的挑戰。

數位心理健康推廣也走入校園與社區。陳自強教授指出:「學校與社區在心理健康促進與預防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於人力不足,香港心理健康服務難以即時提供。他補充:「香港每 10 萬人僅有 7.55 位精神科醫師與 8.15 位臨床心理師。」

2024 年香港施政報告提倡「分級照護」模式,他指出,強化自我照護模式並提升社區意識,該中心參與賽馬會「心導遊計劃」,針對學生心理健康設計 AI 聊天機器人,協助壓力篩檢與提供自助工具。陳教授說明:「他們可以嘗試不同的自我協助工具,來支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2025 年《精神病學前沿》研究發現,AI 聊天機器人在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篩檢方面準確率極高,能夠有效辨識壓力與焦慮徵候,同時 AI 也能鼓勵學生主動求助,突破心理健康污名化障礙。根據 2023 年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香港 6 至 17 歲青少年有 24.4% 面臨心理健康問題。該專案特別針對壓力大的醫護學生,「我們希望他們與 AI 對話來舒緩壓力。」陳教授強調。

該中心同時研究社交機器人應用領域,以 Furhat 機器人支援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的計畫正在進行中。「香港 SEN 學生比例上升,公立學校約有 20%。」這些機器人能提供個別化互動,協助其處理情緒提升整體福祉。陳教授說:「它們可以提供客製化的互動模式。」

2025年《自然數位醫療》(Nature Digital Medicine)研究指出,社交機器人能透過共情與互動緩解青少年焦慮、提升正向情緒,是 SEN 學生的有效工具。

該中心除了比較 Furhat 機器人與傳統人力介入成效,亦進行虛擬實境(VR)應用於長者心理健康的系統性回顧研究。儘管 VR 對減少孤獨與憂鬱具潛力,但大規模研究仍有限。該中心表示:「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沉浸式 VR 技術對長者是否有效。」

數位心理健康方案需精心設計。「它必須易於使用,並提供社交互動的機會,介入計畫須符合個別案例需求,並保留實體支援可能。總體而言,數位心理健康方案必須因人制宜。」

永續性亦是關鍵。「數碼友伴計劃」應用程式與資源目前已開放予香港 40 多間機構使用。「我們已將資源開放使用,歡迎掃描二維碼(QR code)。」講者亦不忘宣傳,盼各界先進妥善利用。

「我們不能用創造問題時的思維來解決問題。」該中心將持續擴展數位心理健康方案讓它們更親民,並結合前沿實務、轉譯研究與跨專業合作,以實證導向方案為核心,助力提升社區心理健康。

陳慧慈教授與陳自強教授在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分享如何以數位創新應對心理健康挑戰。(攝:基因線上)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