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診斷方法、區塊鏈、遠距醫療,台灣生技抗 COVID-19 的機會?

0

截至 7 月 23 日,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人數已突破 1520 多萬。除了防疫經驗,台灣生技產業如何幫助其他國家,開發創新診斷試劑、遠距醫療、遠距互動、區塊鏈、AI 或者法規鬆綁、緊急使用授權嗎?讓以下 4 位專家,與大家分享。

亞太地區防疫經驗與觀點

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 HIMSS) 臨床辦公室主席 Charles Alessi 表示,七項價值不只可以管理目前的疫情,也可以防止第二波疫情失控。

HIMSS 臨床辦公室主席 Charles Alessi

一、短期記憶:亞洲地區時常經歷海嘯、火山、地震等;甚至 2002 年的SARS、2009 年的 H1N1 以及 2012 年的 MERS。而對歐洲與美洲地區卻不熟悉如何應對流行病。
二、快速應對:台灣在疫情爆發快速應對,在機場、計程車等第一線場所設置了一連串配套措施,這種靈機應變在其他國家看不見;南韓的快篩以及日本的基礎教育等等都讓他們能夠快速應對。
三、持續不間斷且具信賴度的交流:紐西蘭政府與人民公開交流資訊與透明的對話成為防疫成功的關鍵
四、保護勞動力與人民:確保個人防護裝備(口罩)供應,包含醫院的醫療人員、一般患者,甚至運輸、打掃人員、一般民眾。另外,不只照顧民眾的生理健康,也要顧及人民的心理健康(例如 : 避免過勞)。以及透過實施可信,保持資訊暢通,且有邏輯的篩檢制度也很重要。
五、管理非 COVID-19 症狀:這種「一心多用」無疑對現今醫療體系是種挑戰,如何分配醫療資源與精準化分流,都需要花心思管理。
六、維持社區照護:忽略社區照護與長照系統非常危險。歐洲大多死亡病例源於照護之家等看護所,而非醫院的疫情病患。因此,這些集中照護中心更需要嚴格管控進出的人,避免免疫力低下族群暴露在高風險又密閉的環境,造成大規模感染。
七、數位轉型:資訊數位化可以更好的管理資料與臨床個案,新藥物或是治療方法可以對內對外同步,即便社區隔離也可以資訊對等更方便資訊傳達。

他也發現政府基於經濟考量沒辦法堅持鎖國,而是將重點放在區域隔離,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數位輔助的角色一點都無法輕忽。

遠距醫療、遠距互動、區塊鏈、AI 改善健康

美思科技(MedicusTek)共同創辦人王智弘(Jason Wang)提到,在疫情之下,遠距醫療、遠距互動、區塊鏈、AI 等技術可望提升並且改善健康。

MedicusTek 共同創辦人王智弘(Jason Wang)

英國前幾年推出一套工具組,期望能加速遠距醫療的進展,幫助醫師在診間做遠距醫療,在執行遠距醫療遇到哪些限制和障礙,以及如何改變。另外,關於醫療付款方式的改革也能推動遠距醫療,例如診間看診跟遠距醫療收費是一樣的,且遠距醫療自費額比較少,以及統計醫師花多少時間來看診,在家裡診斷,計算出合適的效益。

再來,不僅要解決病人和民眾的生理上的痛苦,也要照顧到他們的心理狀況,例如民眾因隔離、檢疫、社交距離以及病人隔離治療所產生的孤獨感,特別是長者,可藉由視訊連線或 AR、VR 等方式,與他們互動。比較特別的是死亡前的道別,很多病重快死亡的患者因為被隔離起來,家人無法與他們道別,該思考的是如何透過這些互動工具,幫助他們。

區塊鏈進行去中心化,安全性告,可以交換資訊的特性,在出入各國之間,需要立即了解這些人的狀況,可建立具區塊鏈的健康護照平台,追蹤接觸史、病史,也有效幫助控制疫情。

最後,也能透過 AI 分出高風險,再利用 PCR、X光等檢測方式,加以確認。AI 也能追蹤病毒發展與演變,以及協助藥物開發及篩選。AI 也能閱讀大量文獻,找出適合的診斷、治療潛在方法

診斷帶來的價值

Roche Diagnostics 全球品質與法規事務總監 Richeal Cline 表示,他們在製藥、診斷分析層面積極為對抗 COVID-19 帶來貢獻。

Roche Diagnostics 全球品質與法規事務總監 Richeal Cline

其中,數個 COVID-19 診斷試劑已獲 FDA 緊急使用授權,Anti-SARS-CoV-2 新冠病毒抗體檢測技術則可以檢測病人的急性發炎,以讓臨床人員判斷是否加護治療。其他檢測方法,如動脈血氣值檢測可讓照護人員能夠更快覺察病人的病程,並密切關注病人惡化。腫瘤診斷儀表板可以社交隔離期間,讓癌症學家透過數位資料(X光,組織切片)決定治療方針。症狀追蹤 APP 則可以讓病人與醫師遠距離追蹤並且管理 COVID-19相關的症狀。另外,他們也提供了數位支持系統,以讓實驗人員可以遠距離監測試驗,以及讓前線人員快速辨識並區分感染源。

最後,他們也支持其他國家的在地組織與部門,以確保患者收到所需的試劑或者治療。他們也會持續研發,並且提供創新的試劑,以改善對患者的照護,也非常樂意與外部患者合作測試用藥,以抵抗病毒。

創新診斷方法的緊急使用授權(EUA)概況

上騰生技顧問公司國際事務資深副總蔡秀娟博士提到,COVID-19 影響的範圍非常的大,各國衛生監管機管也紛紛對診斷方法或檢測試劑採取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s, EUA)等制度,期望幫助政府有效地控制疫情。

上騰生技顧問公司國際事務資深副總蔡秀娟博士

截至 7 月 22 日,台灣目前有 34 種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 IVD)取得國內或國外(美國、歐洲)的 EUA,新加坡則是 96 個 IVD 產品取得 EUA,美國 187 個,日本僅 8 個。

美國目前許多 IVD,由不同單位開發出來,包含疾病管制署,大眾健康實驗室,生技公司實驗室、臨床試驗或實驗室開發檢測(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 LDT)等,使得檢測方法的專一性,敏感性差異性大。如何找出最高專一性及敏感性的診斷方法,成為重要的課題,例如建立一個標準實驗室。

另外,診斷技術以核酸檢測和蛋白(抗體和抗原檢測)為主,前者包含 RT-PCR、Isothermal amplification、CRISPR、NGS、Micro NMR。後者包含 RDT、ELISA、病毒抗原檢測、生物晶片或微陣列、病毒中和檢測、西方點墨法(Western Blot)。

最後,提醒大家,新冠病毒還是不斷在變化,開發新的且準確性高,高敏感度及專一性的檢測方法是很重要的。另外,在冬天,病毒的活動量會是夏天的十倍,維持社交距離,似乎會受到挑戰,大家仍要小心謹慎。

延伸閱讀:COVID-19 如何影響全球生科產業趨勢與發展? BIO Asia-Taiwan 2020 亮點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