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生技圈中,一筆新台幣 21.46 億元的併購金額並非等閒數目,更何況來自 ICT 產業中堅,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Delta Electronics Inc., 2308, 簡稱台達)。這樁交易的本質不僅是某個企業投資跨足不同領域,更可能改寫臺灣生醫產業資本運作的邏輯,為後來者提供一種想像與契機。本文嘗試剖析這樁收購的背後,那個可能存在於「ICT+生醫」口號之下,臺灣生醫產業的可行解。
小池裡較大的一尾魚,可能只是 ICT 產業中的蝦米
長期以來,臺灣的生醫新創多仰賴海內外創投、小規模增資或政府資源撐起研發費用,但面對動輒數億元的臨床試驗與布局全球商品化的挑戰,往往力不從心左支右絀。反觀 ICT 產業,即便不是台積電、鴻海這樣的超級巨頭,其「中段班」企業光是現金流和資本支出規模,就已遠超多數臺灣生技公司。例如根據公開財報資料:
- 廣達電腦(Quanta Computer Inc.) 2024 年全年營收、獲利和每股盈餘都創下歷史新高。 營收達 1.41兆元,年增 30%,稅後淨利為 597.02 億元,年增 50.5%。;
- 和碩聯合科技(Pegatron Corp.) 2024 全年營收逾 1兆1253 億元;稅後淨利為 169 億元
- 即便是規模相對較小的仁寶電腦(Compal Electronics),也有約 9,100 億元的年營收,2024 全年稅後淨利 100.42 億元。
相比之下,截止至今(2025)年 4 月,以臺灣市值最大的幾家生醫公司為例,其 2024 年年營收與淨利:如藥華藥(年營收 97.3 億元/淨利 29.7 億元)、康霈(年營收 44,43 萬元/淨利 -5.8883 億元)、保瑞(年營收192.5 億元/淨利 39.39 億)、美時(年營收 186 億元/淨利 50.65 億)與合一(年營收 1.1793 億元/淨利 -11.65 億)。
由此觀之,即便部分市值居前的生技公司,淨利表現與 ICT 產業仍難相提並論。雖有不少優秀者,但也有企業仍在力拚轉虧為盈;至於其他已邁入正軌的業者,其全年營收多集中在千萬元至 10 億元新台幣之間,更遑論市場上仍有眾多廠家尚在等待突圍,在有限資源下於研發管線之間來回騰挪,寄望臨床試驗數據帶來突破。
在許多生醫產業論壇中,與會貴賓與講者們念茲在茲的產業困境是:雖具備研發潛力,卻缺乏足夠資金規模與資本槓桿,一旦風吹草動便可能傷筋動骨,產業規模與聚落發展亦仍待強化。這樣的落差意味著,當 ICT 企業開始認真投入生醫產業投資時,將可能帶動結構性變化。它們的「小力」,有望撬動生技產業的「大槓桿」,也為「ICT 結合生醫」這個概念寫下全新的註腳。
ICT 跨足生醫,不再只是社會責任
長期以來,許多 ICT 企業涉足生醫領域的動機多半來自於企業社會責任(CSR),例如設立健康資訊平台(如華碩 ASUS HealthHub)、捐贈高價醫療設備(如漢民科技創辦人兼董事長黃民奇捐建臺北榮總加速器型硼中子捕獲治療設備)、或支援智慧醫療計畫(如微軟智慧醫療,協同衛福部次世代醫療平台計畫 HIS)。
但台達此案展現的,是完全不同的邏輯。其建立在預期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利基與長期布局的策略投資,臺灣已於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正如台達董事長暨執行長鄭平所言,全球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需求,與不斷攀升的癌症與腫瘤發生率,促使其透過收購正式踏入生醫產業與精準醫療項目。
醫療不再只是政府與醫院的責任,也成為高科技企業尋找下一波增長動能的新戰場。事實上,國際科技巨頭早已積極卡位:
- Google 旗下的 Verily 發展數位健康平台,並進軍臨床試驗數據管理;
- Apple 持續強化 Apple Watch 的健康監測功能,已導入心律偵測與血氧功能;
- Amazon 更於 2022 年以 39 億美元收購美國線上健康照護品牌 One Medical,整合物流與健康服務。
這些案例背後都有一個共通點:醫療創新與科技整合,確實落地且拓展通路。而台達這次選擇直接收購一家癌症基因檢測公司,也使得行動基因得以利用其全球布局更快切入海外市場。對其他臺灣 ICT 與生醫業者來說,這無疑是顆風向球──智慧醫療、精準健康,不再只是口號中的概念,而可能是下一個產業契機。
缺的不是跨界資金,而是一場成功來驗證
台達的出手,可能開啟臺灣「ICT+生醫」的新投資邏輯。與其將希望寄託在難以預測的國際授權交易與創投,臺灣的生技新創或許可以思考如何與在地科技業者合作、對接資源與市場。
這樣的跨界合作,不只是資金挹注,更是一種產業升級的可能。ICT 企業掌握供應鏈管理、自動化系統、雲端平台、人工智慧(AI)應用與國際通路,若與生醫研發的臨床能力與資料資產結合,將有機會創造出新的智慧醫療產品與診斷平台,甚至更快打入全球市場。
臺灣 ICT 企業不缺技術也不缺錢,結合生醫只是缺一個具象的「成功範例」。如今台達用 21.46 億新台幣種下一顆種子等待驗證,試圖證明不是只有矽谷可以打造科技醫療新創生態,臺灣也行。
參考資料:
1. 公開資訊觀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