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癌症新增個案數持續飆升,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腫瘤藥物市場規模也有顯著成長。當中透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來摧毀癌細胞的免疫療法更成為產業和科學界的焦點之一,多家製藥大廠紛紛挹注財力和人力,開發新一代免疫抗癌藥,涵蓋單株抗體、雙特異性抗體、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AR-T 細胞療法等類型。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免疫腫瘤學藥物市場中,台灣的生技公司也沒有缺席,其中一家備受矚目的就是漢康生技(HanchorBio)。透過旗下專有的「基於 Fc 設計的生物製藥(Fc-Based Designer Biologics,FBDB™)」關鍵技術平台,漢康成功自行開發出生物抗癌藥 HCB101,並將之推進至臨床 1 期,更展現出優異的抗腫瘤效果及安全性。回顧 2024 年,漢康憑藉其卓越研發成果,先後獲得「默克生技資助專案特等獎」以及「國家新創獎—企業新創獎」兩大殊榮。基因線上團隊非常榮幸邀請到漢康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劉世高博士接受專訪。訪談中他不僅提到 HCB101 的獨特優勢,也談及漢康的未來發展藍圖,分享要代表台灣生技產業挑戰國際舞台的宏願。
延伸閱讀:漢康生技榮獲第 21 屆台灣國家新創獎「企業新創獎」:HCB101 創新療法的劃時代突破堅守核心價值追求創新卓越,打好研發基礎贏取國際肯定
身為藥品化學、製造與管制(CMC)領域的專家,劉世高博士曾任職於必治妥施貴寶(BMS)和安進(Amgen)等國際級大廠,在生技研發、生物製劑品管與臨床法規事務等範疇具有逾 30 年豐富經驗。2009 年他首度創業成立復宏漢霖,執掌公司期間不僅成功推動旗下多款癌症生物相似藥產品打入中國、美國及歐盟的龐大市場,也帶領團隊開發出全球首個用於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抗 PD-1 單株抗體藥物:HLX-10。2020 年 10 月,他再次創業成立漢康生技,擁抱「藉開發多功能創新構型生物藥,突破腫瘤免疫治療瓶頸」的使命,以台北市為研發中心,積極開拓全球化佈局。
劉博士表示,漢康已大致全面掌握蛋白藥物研發的核心技術,包括融合蛋白生物藥的研發、候選物篩選、蛋白質基因工程結構改造、細胞學和動物模型的實驗等等。在製程方面,漢康亦已經掌握蛋白生物藥生產、純化、分析方法開發及製劑生產等步驟的關鍵技術。憑藉強大的技術實力,搭配超過 100 種腫瘤動物模型,漢康有能力快速完成旗下融合蛋白生物新藥的藥效學的評估,繼而邁向臨床 IND 送件申請的階段。
談到榮獲國家新創獎的喜訊,劉博士直指漢康是「實至名歸」,獎項也是對公司研發與臨床實力的高度肯定。他指出漢康的成功得益於一貫堅守的核心價值,包括勇於創新、認真負責、團隊合作和追求卓越,這份堅持讓公司在過去 4 年來一步一腳印地打好研發基礎,技術廣度跟深度都不斷進步。
完成 2500 萬美元 B 輪融資,借助新資金厚植臨床研發實力
除了勇奪台灣國家新創獎殊榮之外,漢康生技在 2024 年的另一個重大喜訊就是完成了 2,500 萬美元的 B 輪募資。連同先前的 3 輪融資,漢康創立 4 年多以來已合共募得逾 8,000 萬美元。在相對穩定的財政基礎之上,劉世高博士指出公司接下來的首要任務是推動 HCB101 的後續臨床試驗。目前漢康團隊選定了頭頸癌、三陰性乳癌、HER2 陽性胃癌、結直腸癌等 4 大實體腫瘤,小細胞肺癌也會是另一個潛在治療目標。團隊將會運用募得的經費展開臨床 1b 期與 2a 期的試驗,再從中挑選一兩個效果特別好的適應症,再推進至大型臨床 2 期試驗。除臨床研發外,漢康也計畫利用部分資金建立 GMP 生產基地,以確保後續生產能力。
劉博士也特別談及 HCB101 的發展策略,當日後臨床 1b 期與 2a 期的試驗數據都到位之後,接下來就是爭取將 HCB101 授權予國際級製藥大廠,當中涉及的預付款可能高達上億美元,讓公司有足夠財力將新藥推進至臨床 3 期。另一方面,漢康團隊發現 HCB101 能夠有效清除多種 B 淋巴瘤細胞。鑑於多種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IgA 腎炎等,均涉及 B 細胞的異常活化及增生。藉由 HCB101 作用於 B 細胞上的 CD47,進而清除 B 細胞,展現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潛力。

瞄準腫瘤細胞表面 CD47 靶點,改造 SIRPα 蛋白打造新一代抗癌藥
以先發產品 HCB101 為首,漢康旗下的免疫腫瘤生物藥主要靶向細胞表面的 CD47 蛋白。作為一個免疫檢查點(Immune checkpoint),研究發現不少腫瘤細胞上都存在 CD47 過度表達的現象,當 CD47 與巨噬細胞表面的信號調節蛋白 α(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結合,就會向巨噬細胞傳達「不要吃我」的信號,使癌細胞得以避過巨噬細胞的攻擊。簡單來說,借助抗 CD47 單株抗體、雙特異性抗體等免疫治療藥物與腫瘤細胞表面的 CD47 結合,就可以阻斷這種訊號傳達,重啟巨噬細胞對腫瘤的特異性殺傷作用。
劉世高博士補充:「一旦 CD47 高表達,病人的預後和存活率也會比較差。」考慮到這兩個重要因素,他相信以 CD47 為靶點有潛力開發出對多種癌症有效、且能提升病人存活率的廣譜免疫治療生物藥,達致商業回報和病人療效方面雙贏的效果。再者,正如其他免疫抗癌藥,靶向 CD47 的生物藥反應持續時間(Duration of response)更長,有望帶來更持久的抗腫瘤效果。
事實上,以 CD47 為靶點開發免疫抗癌藥並非全新概念,至今已發展至第 3 代,漢康生技的 HCB101 就屬於這一類的第 3 代生物藥。過去第 1 代藥物(抗 CD47 單株抗體)要不是藥力太強引致毒性,就是活性太弱藥效有限;第 2 代藥物(由 SIRPα 結合抗體 Fc 片段而成的融合蛋白)安全性相對較佳,但自身藥效還是稍嫌不足,要與其他藥物連用,而且適應症還是以血液腫瘤為主。
漢康團隊運用 FBDB 技術平台改良 SIRPα 的結構,使 HCB101 與 CD47 的親和力增加達 100 倍,阻斷腫瘤細胞向巨噬細胞傳遞信號從而免遭攻擊的能力更提升約 1,000 倍。與前一代藥物相比,HCB101 能以更低的劑量達到更高的受體佔有率(即 CD47 被藥物佔據並阻斷的比率),並在猴子實驗中證實其優越的安全性,為其臨床應用提供堅實的基礎。
劉博士又提到,漢康團隊先後在 78 種腫瘤模型作測試,當中更包括了利用從病人的腫瘤中直接提取組織來建立的模型(PDX)。結果顯示 HCB101 不僅對血液腫瘤有優異療效,在頭頸癌、三陰性乳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等實體腫瘤中也呈現出良好的腫瘤生長抑制效果,而且只需使用單一藥物,在體積約 300 mm3 的大腫瘤中也能發揮功效。他表示:「如果 HCB101 單藥就有效,聯合療法效果可能更佳,設計治療方案時想像空間就會更大。」

抗腫瘤免疫療法創新不停步,挑戰高難度三功能藥物市場
除了目前已進入臨床 1 期並已完成多個劑量組試驗的 HCB101 之外,漢康團隊正以其為基礎研發兩款市場首見(First-in-class)的三功能生物藥 — HCB301 和 HCB303,前者在 2024 年 6 月底獲得美國 FDA 的 IND 許可,另外漢康預計將於 2025 年為後者報送 IND 申請,為未來臨床試驗鋪路。
借助 FBDB 技術平台,漢康團隊在用作激活吞噬細胞改良版 SIRPα 以外,為這兩款後續產品配備了額外的抗腫瘤武器。以 HCB301 為例,研發人員加上了抗 PD-L1 抗體片段以及 TGF-β 陷阱(TGF-β trap)。前者可以激活 T 細胞來攻擊腫瘤,而後者則可以清除抑制型細胞因子 TGF-β,從而改善腫瘤微環境,讓抗腫瘤免疫反應更加活躍。劉世高博士指出,在這種「三管齊下」的作用機制之下,HCB301 可以針對引起對 PD-1 療法抗藥性的 6 大機制對症下藥,抗腫瘤能力有望比 HCB101 更勝一籌。至於 HCB303 則是將 HCB301 的 TGF-β 陷阱部分更換成針對另一個位於 T 細胞表面、名為 TIGIT 的免疫檢查點的抗體,可以進一步強化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
上述兩款研發中的產品不僅具備單藥、廣譜、多功能的優勢,在免疫腫瘤學藥物市場上也極富發展潛力。劉博士補充指,縱觀整個市場,從事單株抗體開發的生技公司占總數接近四分之三,開發雙特異性抗體的大概占四分之一,而像漢康那樣挑戰三功能抗體或蛋白藥物的公司則只占全球約 1.6%。他說:「漢康正在做的是難度比抗體更高的融合蛋白。所以就技術的優越性和先進性而言,我們絕對有機會『打世界盃』。」

生物藥領域競爭白熱化,強化產品力乃致勝關鍵
免疫腫瘤學藥物市場持續快速成長,全球商機處處,不少生技公司爭相開發新產品加入競爭。談到漢康生技未來在市場中的挑戰與機會,劉世高博士指出,以 PD-1/PD-L1 抑制劑為例,雖說其適應症已經有二、三十種,但在人類身上目前已知的癌症有超過 100 種。此外,有部分癌症例如胰臟癌、結直腸癌等對傳統免疫治療反應還是非常差,可見腫瘤免疫療法仍有大量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仍存在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重點是要把『產品力』建立起來,就是要讓產品的數據足夠紮實。」劉博士指出,憑藉充分的臨床前數據引領後續研究方向,做好試驗方案設計、按照國際標準制訂受試者入組安排,期盼能一步一腳印地做好每一個臨床試驗,以數據證明漢康旗下每款產品的技術優越性與市場價值。他坦言不少生技公司都追求做好公關宣傳和爭取政府補助,另外在產品開發過程中也難免會遭遇各種挫折。但他認為這一切對漢康而言並非重點:「最重要的是當臨床 2 期或 3 期數據解盲的時候,你的數據到底好不好!」
縱然未來挑戰重重,劉博士表示慶幸漢康擁有強大的專家及顧問團隊,專業範圍涵蓋 CMC、生物製程、臨床運營等領域,具有豐富的產品研發經驗,並熟知 FDA 和歐盟的標準要求。漢康之所以能在短短 4 年多內為兩個產品拿到美國 FDA 的 IND 許可,當中 HCB101 更已在臨床 1 期取得理想成果,團隊的力量絕對是關鍵所在。
劉博士又以早前台灣贏得世界棒球 12 強賽冠軍為例,分享漢康的未來願景。透過持續強化產品力,搭配 HCB101 卓越的試驗數據、優良的企業文化、國際級的專家團隊、以及投資人資金的支持,他期許漢康能夠打進國際市場,與頂尖生技製藥企業合作,開發出廣譜而高效的創新生物抗癌藥,嘉惠全球癌症病人。他相信漢康有力成為台灣生技產業的世界級代表,正如中華隊勇闖世界 12 強並奪得佳績一樣,在國際生技舞台上發光發熱。
加大政府投資優化審核機制,引領台灣生技產業打世界盃
談及台灣當前的生技產業環境,劉博士認為現有的創新板制度是一大亮點,但仍需進一步改善以吸引更多投資。他指出,創新板目前的資本運作機制尚未完善,導致許多優秀的新創公司面臨資金缺口,甚至被迫轉向國外尋求投資。他建議政府應提供更多誘因,從而提升投資人的信心,讓他們更願意對新創企業挹注資金。具體來說,政府可考慮設立專項資金來支持創新板企業,並要求國家控股的公股銀行與基金將一定比例的投資配置於創新板公司,為生技新創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此外,他呼籲推行一站式審核機制,加速有潛力的新創公司上市流程,減少繁瑣程序對企業發展的阻礙。
對於臨床試驗審核的問題,劉博士指出,全球標準要求最高的美國 FDA 已通過的臨床試驗方案,在台灣卻不時因為食藥署(TFDA)的審核標準不一致而受阻。他認為這不僅延緩了本土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且恐會削弱台灣生技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他建議 TFDA 應進一步參考國際標準,採取更多靈活且透明的審核方式,例如加強與 FDA 及 EMA(歐洲藥品管理局)的合作,採用共識化審核模式,以縮短審核時間並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
訪問接近尾聲,劉博士重申紮實的科學機理與試驗數據是邁向成功的基石。他寄語有志投身生技產業的人才要打好專業知識基礎,在累積研究經驗的過程中發掘潛在的未滿足醫療需求。至於新創企業的領導者,劉博士鼓勵他們以使命感與熱情為創業的驅動力,並積極了解全球市場趨勢與監管要求。這樣才能建立足夠的說服力,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一同打拼。
延伸閱讀:談癌症免疫療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及嵌合抗原受體重組 T 細胞(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