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外資製藥企業積極投入中國市場,引發各界關注。最具代表性的 3 件案例分別為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於宣布投入 25 億美元於北京建立研發中心、諾和諾德(Novo Nordisk)方面則宣布斥資最高 20 億美元取得中國聯邦制藥心血管與代謝三靶點受體促效劑的獨家許可協議,以及默沙東(MSD)同樣投入高達 20 億美元的價格,購買江蘇恆瑞製藥的實驗性心臟病藥物。
這些合作不僅為國際藥廠提供接觸中國新藥開發生態系的機會,也為中國當地生技醫藥公司注入國際視野與研發經驗。這種雙向互利的合作模式,有機會成為跨國藥企在中國市場新一輪布局的典型發展模式。
阿斯特捷利康砸 25 億美元,於北京設全球第 6 座研發中心
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於 2025 年 3 月 21 日正式宣布在中國投資 25 億美元,在北京建立公司的第六個研發中心。這項投資計畫為期五年,是阿斯特捷利康與北京市政府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達成的重要合作計畫之一。不僅反映公司對中國醫藥市場的重視,也顯示出跨國製藥公司在中國地區,已經逐漸從過去單純的銷售,轉向更深層次的研發合作。
根據公開資訊,阿斯特捷利康預計將把其在北京的員工數量增加至 1,700 人,進一步提升在中國的研發能力。阿斯特捷利康執行長 Pascal Soriot 表示,新設立的研發中心將與北京最新的生物技術和 AI 科學機構進行合作,成為公司創新藥物研發計畫的重要一環。
除建立研發中心外,阿斯特捷利康同時也宣布與多家中國本土生物技術公司達成重要研發及生產的合作協議。這些合作夥伴包括和鉑醫藥(Harbour BioMed)、元思生肽(Syneron Bio)和康泰生物(BioKangtai)三家生技公司。延續近期與 FibroGen 的合作,顯示阿斯特捷利康透過「開放式創新」策略,期望藉由整合中國本土創新資源,以加速藥物研發的進展。
諾和諾德投入最高 20 億美元,引進聯邦制藥減重藥,加速佈局中國減重市場
諾和諾德(Novo Nordisk)於幾天後(2025 年 3 月 24 日),宣布與中國聯邦制藥(United Laboratories)達成獨家許可協議,斥資最高 20 億美元取得其減重與糖尿病藥物 UBT251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除外)進行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權利,本次交易金額包括 2 億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 18 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聯邦生物近日在中國完成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 1b 期臨床試驗,旨在評估 UBT251 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多次皮下給藥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特性。該臨床研究共納入 36 例患者,分別接受三種不同劑量方案(1mg、1mg/3mg、1mg/3mg/6mg)。各組試驗均採用劑量滴定的方式,每週進行一次皮下注射給藥,連續給藥 12 周。試驗結果方面,UBT251 的安全性特徵與促胰島素激素的療法一致。在最高劑量組中,完成試驗的受試者平均體重較基線下降15.1%,而安慰劑組受試者的平均體重較基線增加1.5%。
諾和諾德這次的交易,被視為尋找旗下暢銷藥物 Wegovy(司美格魯肽)的潛在繼任者。儘管 Wegovy 年收入約 80 億美元,但受到禮來(Eli Lilly)Zepbound(替爾泊肽,一種 GLP-1/GIP 雙重促效劑)的競爭壓力,例如 Zepbound 的預期銷售額更高,加上諾和諾德本身的 CagriSema 試驗數據不如預期,更凸顯出取得 UBT251 的重要性。
默沙東(MSD)斥資 20 億美元,引進中國江蘇恆瑞製藥實驗性心臟病藥物
默沙東(MSD)於 2025 年 3 月 25 日宣布,斥資最高 20 億美元取得中國恆瑞醫藥旗下實驗性心臟病藥 HRS-5346,在全球除了大中華區以外的範圍內,進行開發、生產及商業化的權利。根據協議,恆瑞醫藥將獲得 2 億美元的首付款,並有資格獲得最高達 17.7 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此外,還將獲得 HRS-5346 淨銷售額的分潤。該交易預計於 2025 年第二季完成交割。
脂蛋白(a)(或稱 Lp(a))是在肝臟中生成的一種脂蛋白,負責在血液中攜帶膽固醇、脂肪和蛋白質。根據研究發現,Lp(a) 可能會在血管壁中累積,形成類似於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些斑塊會阻礙血液流向重要器官,進而引發心臟病發作、中風及其他心血管疾病。Lp(a) 升高是一種與遺傳有關的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風險因素之一。據估計,全球約有 14 億人存在 Lp(a) 濃度較高的情況,而 HRS-5346 是一種研究中口服脂蛋白(a) 抑製劑。
想想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由此三項跨國製藥企業的舉措,顯示出近年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布局呈現積極而多元化的趨勢,表現在研發投資加速、本地生產基礎建設深化、與本土企業合作及戰略併購頻繁,以及聚焦重大疾病及新興健康需求等方面。同時,這些企業更積極適應中國日益完善的政策及監管環境,策略性利用快速審批、醫保政策及帶量採購制度,以加速產品上市。
此外,跨國製藥企業的策略也從「在中國,為中國」轉向「在中國,為全球」,將中國納入其全球創新布局,成為企業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整體而言,跨國製藥企業在中國的布局不僅推動本地醫療創新生態系統的繁榮,更強化企業自身的全球競爭力,未來將持續對全球醫藥產業格局及中國醫療健康發展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