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治療版圖中,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第 2 型,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亦稱 ERBB2)突變是一個相對少見、卻極具挑戰的領域。「HER2 突變肺癌的病人,大約佔所有肺癌患者的 2% 到 4%,雖然不是最多的一群,但這群病人長期以來處在一種『無藥可用』的狀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臺大癌醫)院長楊志新一語道破 HER2 突變族群的艱困處境。
從化療走向標靶治療,HER2 突變肺癌病人的希望在哪裡?
HER2 突變大多發生在第 20 號外顯子(Exon 20),這個位置在結構上難以攻擊,與 EGFR Exon 20 插入突變類似,過去幾代的小分子標靶藥物都無法有效抑制。「以前能使用的藥物像Afatinib,對 HER2 突變的治療效果非常有限,大多數病人只能接受化療。」楊志新說。不僅標靶藥效受限,早期 HER2 抗體治療在肺癌中的應用也曾一直受挫,Trastuzumab 在肺癌一直沒有顯著的療效。
目前最新的抗癌藥物治療為抗體藥物複合體(ADC),藥物設計是結合 HER2 抗體與細胞毒素,以攻擊帶有 HER2 表現的癌細胞。這類藥物如 Trastuzumab deruxtecan 原先用於治療癌細胞有 HER2 表現量的乳癌病患,但過去研究已證實對於帶有 HER2 突變的肺癌患者,也有不錯的整體反應率和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因此藥品已上市並用於帶有 HER2 突變非小細胞肺癌,並經過一線全身性化學治療後的病人;另一方面,針對未帶有 HER2 突變,但癌細胞 HER2 蛋白表現量高的病人,在研究中也發現使用後仍會有不錯的療效,且蛋白表現量越高的受試者,其藥物療效與治療持續時間越長。
Zongertinib 口服標靶 TKI 的出線,楊志新:「相關試驗在進行,狀況不錯」
針對目前臺灣的臨床試驗參與情況,楊志新簡潔表示:「相關臨床試驗目前仍在進行」,臺大癌醫目前參與的跨國臨床試驗中,涵蓋了多款針對 HER2 突變的治療藥物,其中包含小分子口服抑制劑與抗體藥物複合體。
其中一款針對 HER2 Exon 20 突變設計的新一代小分子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Zongertinib,為選擇性、不可逆的口服藥物。對於該藥近期在 AACR 發表早期臨床數據中展現的治療潛力,楊志新表示審慎期待:「Zongertinib 目前看起來有不錯的效果,也正在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我們也很期待未來有機會進行與化療或其他治療的聯合療法。」
然而他強調,這些研究仍處於發展階段,實際療效還需更多數據支持,「病人若有 HER2 突變,應該主動了解有哪些藥物可以選擇,甚至可以跟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是否適合參加臨床試驗。」
臺大癌醫的角色:不只是招募,更是知識傳遞者
雖然臺大癌醫是國內參與 HER2 突變肺癌試驗的重要醫學中心,但楊志新強調:「我們的目的不只是招募更多收案,我們更希望讓所有病人知道這些新藥的存在。」
資訊不對稱是目前影響治療選擇的重要問題。楊志新指出,許多病人在接受診斷後,並未進行完整的分子檢測,導致錯過使用標靶藥物的機會。「這一點其實蠻可惜的。即使病人沒有來臺大體系進行治療,我們也希望他們能知道這些藥物已經出現了。」
因此他呼籲病人與家屬要積極詢問,特別是初診時便進行全面的基因檢測,是爭取新藥治療機會的第一步。「只要知道基因突變的存在,就能為自己多一個治療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