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技醫藥產業中,「器官晶片」(Organ-on-Chip, OoC)已迅速成為下一代藥物研發與毒性試驗的關鍵技術。這項工具結合生物相容性材料與微流體力學(microfluidics)設計,打造出一種能模擬人體特定器官微環境的動態培養系統。晶片的核心由上下兩層構成,可依據研究目的客製化模擬器官結構,形成具備 3D 立體結構的生理模擬環境。
硬體模擬生物環境,有如高級版的培養皿
在實作上,這些晶片會被放置於培養箱內,內部環境可控制模擬血流、氣流等生理條件,例如肺部器官晶片就須具備「氣液介面」(air-liquid interface),重現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研究人員利用此系統可以模擬包括小氣道、肝臟、皮膚、腫瘤、腎臟與關節等多種器官的組織反應與藥物影響,實質上建立起一個高度真實且非侵入性的人體模型。
器官晶片的精髓不在於重現整個器官,而是聚焦於器官內的小型功能單位與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觀察細胞間交互作用與藥物作用機制。從基底細胞(Basal Cell)出發,經由約 28 至 30 天的培養週期,可重建出具備多層細胞組織與纖毛結構的完整模擬組織,進一步提升模擬精度。
跨越法規門檻:新工具認證與 CRO 轉型布局
雖然器官晶片在技術上已日趨成熟,但其在全球法規體系中的定位尚未明確,尤其是在亞洲地區尚未完全納入既有醫材(Medical Device)或藥品審查體系。不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於 2024 年 4 月啟動一項關鍵性轉變,宣布將器官晶片納入所謂「新替代方法學」(New Alternative Methodology, NAM),未來可作為補充甚至取代部分動物實驗的工具,尤其適用於學名藥(Generic Drugs)與生物相似藥(Biosimilars)的前期審查階段。
這樣的進展也代表全球藥物研發策略進入重大轉捩點,不僅有望降低藥物上市的時間與成本,更能大幅減少動物犧牲與倫理爭議。在此浪潮下,臺灣相關團隊如久浪智醫也積極布局,以 CRO(委託研究機構)模式提供客製化研究服務,涵蓋藥物毒性試驗、給藥路徑模擬、劑型測試等範疇,進一步與學術單位與生技藥廠合作推動新藥開發。
此外,臨床研究助理(CRA)與其他研究人員將在器官晶片導入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負責監控與驗證晶片模擬數據,為未來將其納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奠定基礎。此模式正逐步形成從實驗室(Lab Bench)至臨床應用(Bedside)的完整產業鏈。
國際趨勢與商業擴展:向歐美市場邁進
當前國際市場的發展以美國為最具前瞻性的領頭羊。除了 FDA 的法規鬆綁外,美國亦推動 ISTAND 計畫(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roaches for New Drugs (ISTAND) pilot program),積極支持新工具的臨床導入與產業化。而目前美國已知具備器官晶片產業化能力的公司僅有如 Emulate 與 Hesperos 等少數幾家,也凸顯出市場潛力巨大與開發空間尚待填補。
歐洲市場同樣表現活躍,尤其是在重視動物倫理與實驗替代的背景下,企業如法國的 L’Oréal 早已使用「Transwell」培養插入片技術,技術模擬皮膚進行藥妝品測試。這類模型雖未達器官晶片的動態複雜度,卻為推廣非動物試驗奠定重要基礎。臺灣新創團隊已展開拓展歐美市場的行動,爭取當地生技製藥廠與研究機構的合作機會。
在策略上,這些團隊不僅著眼於早期研究合作,更將尋求跨國投資與產線輸出。從目前的技術整合與法規走向可見,器官晶片未來不僅將在藥物篩檢與疾病模型建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可能逐步取代部分早期人體試驗,尤其是 AI 與大數據模型持續進化下,更有機會透過數據模擬進行高精度預測,從而減少臨床階段的試錯與人力耗損。
精準、可控且重複高的實驗環境:器官晶片在藥物開發中的多元應用
器官晶片的發展初衷,並非單純取代實驗動物,而是在於建立一個更為精準、可控制且重複性高的實驗環境。過去傳統的細胞培養技術,多以 2D 平面方式進行細胞生長與藥物反應測試,然而這種方式無法真實還原人體器官內部複雜的細胞排列、間質環境與血流動態,因此常在動物試驗或人體試驗階段,出現與早期研究數據不符的現象,導致藥物開發進程延誤,甚至中止。
在這個背景下,器官晶片展現出其獨特優勢。例如針對肺部疾病的研究,目前已有技術能夠在晶片上建構出具備纖毛與黏液的氣道結構,並模擬呼吸週期中的氣體交換過程。這對於開發吸入型藥物、COVID-19 氣道感染模型、甚至肺癌用藥反應的前期篩選都有極大幫助。
而針對肝臟部分,則可根據需求模擬不同肝臟細胞亞型,如肝實質細胞與纖維細胞等,進行藥物代謝分析(Metabolism)與肝毒性評估(Hepatotoxicity)。這一應用對於中樞代謝相關藥物的開發尤為關鍵,因為許多藥物失敗皆與肝臟代謝異常或毒性反應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器官晶片並不侷限於單一器官模型。目前已有團隊著手研發多器官連結系統(Multi-Organ Chip or Body-on-a-Chip),透過微流體管道將不同器官模組串接,模擬藥物在人體中的吸收、分佈、代謝與排泄(ADME)過程。這不僅提升預測準確度,也使得整體藥物開發週期得以壓縮至更高效率。
技術落地的現實挑戰:成本、標準化與市場教育
儘管技術潛力備受期待,但器官晶片的產業化過程仍面臨數項現實挑戰。首先是高昂的初期開發成本。每一種器官晶片都需針對目標器官重新設計微流體結構與生物培養條件,並進行數週至數月的驗證周期。這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型研究機構與新創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容忽視的投資。
其次是缺乏國際標準的技術瓶頸。由於各家廠商與研究團隊所開發的器官晶片在設計理念、培養流程、數據輸出方式上差異甚大,目前尚未有一套統一標準來驗證其有效性與可靠性。這也使得監管機構在接受器官晶片作為法規依據時,需投入更多審查資源與時間。
再者,市場教育的推動亦是一大關鍵。許多傳統藥廠與學研機構仍習慣於動物實驗與傳統細胞實驗的模式,對器官晶片這項新興工具的接受度仍有待提升。如何說服這些單位理解並信任晶片所提供的數據,進而投入應用與合作,是當前推動過程中的一大課題。
然而,正因這些挑戰的存在,也促使了整個產業鏈的深化與重構。例如,有公司開發出「即插即用」型模組化晶片平台,讓不同器官模組能在同一系統中快速切換,降低技術門檻。另有企業則與 AI 技術整合,透過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分析晶片實驗數據,加快藥物反應模型的建立速度。
未來藍圖:器官晶片、AI 與全球法規的共演舞台
隨著 FDA 與歐盟逐步開放器官晶片於法規體系中的應用角色,其未來不僅止於研發工具,更可能成為臨床前與早期人體試驗的合法替代方案。更進一步來看,器官晶片的應用邊界正在因 AI 技術而產生質變。
未來,若能累積大量真實實驗數據,並與 AI 模型結合,將可望模擬出不同人種、性別、年齡、基因背景下的個體反應,進一步推動「數位人體」(Digital Human)模型的建立。屆時,藥物開發將不再依賴傳統臨床試驗,而可透過虛擬人體模擬過程快速篩選與驗證,大幅降低風險與成本。
從長遠來看,這一套生態系的建構,必須倚賴跨國協作、法規對接與資料共享。例如歐盟建立的「動物試驗替代方法資料庫」(Database on Alternative Methods to Animal Experimentation, DB-ALM)已開始著手整合來自各研究單位的器官晶片測試結果;而亞洲國家,包括台灣與日本,也須加速制定本地對應標準,避免在這場全球藥研創新的競賽中落於人後。對於台灣而言,擁有豐富的生技人才、晶片生產基礎設施與技術,外加完整的 CRO 產業基礎,加上逐漸開放的國際視野與投資網絡,正是加速器官晶片產業化與國際化的最佳時機。未來,不僅是技術輸出,更可能是成為亞洲區域的「晶片藥測中心」,引領新藥開發的數位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