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技產業競爭激烈 李鍾熙看出台灣的一線「生」機 (上)

0

台灣生物發展協會
李鍾熙 理事長

學歷
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學士 1973年
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博士 1981年
美國芝加哥大學企業管理碩士 1986年

經歷
美國阿岡國家研究院 研究員 1981-1986
美國強生美西公司 資深研究員兼經理 1987-1990
工研院化工所 所長、副所長 1990-1999
生技與製藥國家型計劃協同主持人 2000-
經濟部生物工程與材料研發計劃總主持人 1998-
工研院副院長兼生醫中心主任
經濟部前瞻創新研發科專計劃 總主持人
工業技術研究院 院長 2003年8月

看到台灣生物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的李鍾熙博士精彩的經歷,我覺得他是最適合針對台灣生技產業現在面臨的課題與挑戰,提出建議的人選。在2016年年初,基因線上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專訪他,請他暢談全球生技產業發展趨勢與台灣生醫領域的未來展望,希望透過他精闢的分析與觀點,我們能在國際上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全球生技發展趨勢

從國際資本市場來看,生技類股表現比平均要好,而基因類股又比平均生技類股的指數還高,很多是和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快速發展有關。精準醫療是現在全球生醫界的重要主流趨勢,基因產業的投資也因而不斷增加,再加上一些新的治療技術,例如:細胞治療(Cell Therapy)、基因治療(Gene Therapy)等,在前幾年雖然平平,但最近不斷攀升,相信未來幾年會有更多機會。美國的證券市場比較具前瞻性,從它的走勢可以看出生技產業發展的重點是精準醫療、基因檢測以及新興尖端醫療(Advanced Therapy),這些都朝向個人化的大方向發展;而中國大陸的生技產業也類似,發展得很快,中國政府的政策對生技產業,尤其是精準醫療支持的力道很強。

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建議

台灣具有建全的醫療體系、一流的研究機構和人才,該如何將產、官、學、研的力量結合,讓生醫產業的潛力發揮到最大呢? 李鍾熙理事長表示:

1.推動精準醫療之臨床應用

就精準醫療而言,台灣生醫研究其實做得不錯,但是應該多推廣到臨床應用,帶動產業化,一方面追上國際的腳步,一方面也能實質嘉惠一般民眾,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美國歐巴馬總統提出的「精準醫療推動方案」,主要重點就是在把研究成果推向臨床應用。像美國的實驗室開發檢測(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 LDT)就是個相當具規模的產業,類似半實驗半臨床性質,走在技術開發及臨床應用的前端。目前在美國大部分的基因檢測都屬於LDT或IVD,有些保險也開始給付,在美國已相當制度化。相較而言,台灣卻沒有適當的規範,很多研究和臨床應用屬於灰色地帶,醫師也大多不太敢用,若政府能提供規範或授權學會或協會的組織來訂定規範和門檻,進行品質控管,便較容易推廣到臨床應用。

對此,期望新政府能以精準醫療的政策,一方面提升台灣醫療健康水準,一方面也帶動相關分子檢測及新藥產業的發展。此外,生技產業必須國際化,不能只局限於台灣。所以政府應鼓勵台灣生技業走出去,不只補助研究,也協助推到臨床,並進一步國際化。

2.改進相關法規與基礎設施

影響台灣生技產業發展,除了法規及標準,還有資本市場上市櫃的機制。生技產業屬於「高風險,高報酬」,而台灣在過去長期以製造業為主力的影響下,投資人心態普遍較為保守,對於生技研發型產業較不熟悉,而政府也多持保守心態,雖然需要有適當的規範,但是過於嚴苛的上市櫃限制,將抑制生技產業發展。期待未來主管機關除了保護投資人,也應著力於鼓勵生技業發展,在風險管理與投資報酬間尋求平衡,生技產業才會留在台灣。

另外,針對精準醫療的基礎設施,中國政府已推出「精準醫療集成應用示範體系建設計畫」,預計設立30個基因檢測應用及示範中心,當作重要的基礎設施,對生醫產業發展來說相當關鍵,這些檢驗中心並非都是公家單位,有很多來自民間的企業,政府不一定要投入很多資金,只是把資源整合起來,挑選鼓勵醫學中心結合產業界,成為專業基因應用檢測中心,積極推動臨床應用,讓醫生獲得更多對治療有幫助的資訊,一方面應用到治療方案的選擇,一方面可帶動新藥開發,因此,只有醫院本身是不夠的。期許未來政府能把精準醫療的基礎設施建構完整,發揮群聚效應,對整體研究和治療都有所幫助。

3.加強教育訓練與知識更新

現在科技進步很快,醫學知識不斷更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剛剛發表一個報告,是五年一次的醫學教育檢討報告,委託Tuft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執行,主要是談下一代醫生的教育訓練。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就是基因相關知識的提升,因為這個領域進步太快,必須讓醫療人員不斷擴充相關知識,才能使得醫療水準更上一層樓。所以,台灣的生技產業發展,就精準醫療來說,面臨了醫學教育、制定法規、基礎建設等問題,這些都必須靠政府來推動,產業才能快速發展。

其實,台灣的研究做得很好,像非小細胞肺癌在2009年台灣病患的五年存活率才約15%,可是到了2014年已經提升到31%,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和應用,這是台大楊泮池校長和楊志新醫師團隊的貢獻。我曾跟科技部討論,「國家型計畫」可考慮聚焦於提升癌症存活率,有了明確的目標,無論藥物、醫材、檢測分析、醫療服務等資源都會聚集在一起。台灣在這領域的研究本就相當亮眼,舉例來說,若能將台灣婦女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提高,不僅病患和家人受惠,多數民眾也會舉雙手贊成,支持這樣的計畫。

關於精準醫療 聽聽李鍾熙怎麼說:全球生技產業競爭激烈 李鍾熙看出台灣的一線「生」機 (下)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