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會影響行為、思考和現實感知的腦部疾病,由於症狀多變且有著遺傳異質性,思覺失調症被認為存在各種潛在病理機制,近日東京醫科齒科大學(TMDU)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自體抗體與部分思覺失調症病例存在關聯性,考量思覺失調症的確切成因仍存在許多謎團,這項研究或有望帶來新的治療觀點與研究方向。
單細胞定序如何翻轉生物醫學研究?(基因線上國際版)Anti-NCAM1 誘導小鼠出現大腦和行為變化
自體抗體是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的主要成因,從遺傳學和病因學研究角度來看,思覺失調症一直被懷疑與自體免疫存在些許關係,只是兩者間的關聯性一直未明。在《Cell Reports Medicine》的最新研究中,日本團隊利用細胞內分析法(cell-based assay)與 ELISA 分析,嘗試鑑定了數種可能導致思覺失調症症狀的自體抗體,並在其中有了發現。
神經元吸附分子(NCAM1)是一種具同類親和性的吸附蛋白,可以幫助大腦細胞通過突觸連接交談,過去研究表明,NCAM1 在思覺失調症發展中可能存在作用,團隊為此也展開進一步的檢查。
在 201 名健康對照組和 223 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檢查中,最終僅在 12 名患者身上發現了針對 NCAM1 的自體抗體(Anti-NCAM1),顯示它們可能只與一小部分思覺失調症患者有關,但研究團隊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
當研究人員將來自患者的 Anti-NCAM1 注射到小鼠體內時,他們發現小鼠大腦突觸和行為都出現明顯改變。儘管這些自體抗體只存在小鼠大腦中很短的時間,但小鼠額葉皮層中突觸和樹突棘(dendritic spines)減少,除此之外,小鼠也開始出現思覺失調症相關行為,包含前脈衝抑制作用(prepulse inhibition, PPI)不足以及認知障礙,這些在其他思覺失調症動物模型中也都可以看到。
Anti-NCAM1 可能是潛在治療靶點
雖然實驗顯示 Anti-NCAM1 在小鼠身上會導致大腦變化並出現思覺失調症相關行為,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探索。研究人員認為,由於此項研究採用的是相對急性的單次注射模型,還需要更廣泛分析及長期動物模型研究才能證實 Anti-NCAM1 在思覺失調症中的病理意義。
儘管如此,有鑑於思覺失調症症狀多樣,且患者通常對治療有抵抗力,Anti-NCAM1 的發現仍可能是潛在的治療靶點,或可作為生物標誌物來區分異質性思覺失調症中一個較小但可治療的亞組,協助部分患者診斷和治療改進,並為思覺失調症成因和療法研究帶來更多啟發。
延伸閱讀:禁忌物質到精神解方?「迷幻熱」開創精神疾病新治療模式參考資料:
1. Cell Reports Medicine, 2022, https://doi.org/10.1016/j.xcrm.2022.100597
2. https://www.tmd.ac.jp/english/press-release/20220420-1/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