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級數位醫療加速器 比翼加速器 6 組超強團隊登場,打造台灣成全球數位醫療進入亞洲市場的入口!

0

11 月 28 日比翼加速器 BE Accelerator 於北醫大醫學模擬教育中心,盛大舉辦第一屆的新創發表會 Demo Day,共 6 組數位醫療團隊登場,吸引超過百位投資人、生技醫療領域專家、醫療院所參與。

開場時,比翼加速器執行董事 陳彥諭 (Arthur Chen) 提到:「醫療與 ICT 的結合是個嶄新的領域,比翼加速器半年來都懷抱著熱情,希望幫助生醫新創建立完善的生態系統,創造最大的效益。」比翼加速器的目標是將台灣打造成全球數位醫療進入亞洲市場的入口 (The Gateway to Asia for MedTech and Healthtech),目前專注 Digital Health、AI in Medicine、Medical Device 三大領域除了連結大仁醫療集團、台北醫學大學等台灣在地產業資源外,今年也剛與美國矽谷 Stanford Biodesign Program 及波士頓MassChallenge 加速器達成策略合作,將會進一步鏈結國際數位醫療資源。而今年第一批畢業生,經重重篩選並完成 4 個月的培訓、商業與資金的媒合,在加速器培訓時的總募集資金已達到 420 萬美金,且都已成功踏入海外市場,其創業題目橫跨:AI 影像分析、再生醫學、基因檢測、遠距醫療、醫材創新等項目,團隊成員也在現場介紹創業理念、核心技術、未來策略等, 並於會後 demo room 展示與交流。

比翼資本 執行董事 陳彥諭 (Arthur Chen)

除了加速成功,更重要的是加速失敗

北醫大醫學模擬教育中心的林哲瑋執行長開場便指出:「創新創業如何與教學單位做結合?」他以醫材研發為例,提到加速器除了幫助新創團隊更快成功,也希望不適合的產品可以在研發階段就先發現問題並調整,而創新醫材通常是在研發快完成才進到醫院場域去測試,不僅成本高,萬一失敗則前功盡棄,相當可惜。因此,北醫大醫學模擬教育中心扮演加速器生態系統的一環,提供新創團隊一個可早期驗證的設計情境,提高新創團隊的研發效率。

台北醫學模擬中心教育執行長 林哲瑋

AI 時代重新思考醫療的核心價值

創新工場 Senior Manager of AI in Healthcare 的 Christopher Wing 提到,近年來因深度學習技術 (deep learning) 的進展,使 AI 科技有重大突破, 而 AI 於醫療應用也相當熱門,然而 AI 也伴隨著一些挑戰,如隱私問題、資訊安全、貧富不均等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人力的取代,而且無論白領或藍領的工作都會受到衝擊。不過,他也指出 AI 的弱點是缺乏創造力與同理心,而醫療的核心價值是「人」,因此呼籲科學家雖然有責任開發能改善醫療的 AI 技術,但仍需以病患的需求為重,並精闢地點出:「Healthcare 這個單字的後面是 care,這在 AI 時代最為重要,除了 treat (治療) 患者,更重要的是要 practice care,而這樣的情感交流也是 AI 難以取代之處。」

創新工場 Senior Manager of AI in Healthcare 的 Christopher Wing

6 組醫療團隊重點摘要如下:

1. 啓兒寶家庭工作坊 (PenguinSmart) – 居家人工智慧輔助系統 讓復健更有效率

目前個人化復健 (personalized rehab) 所面臨的挑戰包含:需要能解決問題的專業窗口、高度客製化、勞力密集、以及人才短缺等問題,來自啓兒寶家庭工作坊 (PenguinSmart) 的首席執行官 Amy Kwok 表示,透過人工智能輔助的居家治療系統,能讓照顧者 (caregiver) 成為整個復健治療的核心,提升居家復健的效率。該公司畢業於矽谷加速器 Alchemist,目前專注於發生機率六分之一之兒童遲緩的溝通復健治療上,透過人工智慧系統輔助照顧者的方式,可將專家照護的效能擴大八倍。她也特別分享跨文化團隊的溝通技巧,由於世界各地文化不同,必須假設對方是完全不懂的狀態去清楚地說明,才能作好有效溝通,不能如日劇一般「點個頭就代表千言萬語」。

啓兒寶家庭工作坊 (PenguinSmart) 的首席執行官 Amy Kwok

延伸閱讀:《AI,醫療,大數據》 ── 專訪北醫大醫學科技學院院長 李友專教授

2. 科脈生技 (ClearMind Biomedical) – 超微創手術登場 造福更多中風患者

起源於矽谷的 Y Combinator,科脈生技 (ClearMind Biomedical) 針對出血性中風,研發微型創新醫材,為病患帶來更好的治療方案。技術長林聖棋表示,出血性中風患者佔了所有中風患者的 30-40%,每年全球約有 440 萬的病患需接受手術,然而,傳統開顱手術會對腦部造成創傷,其中有 35-50% 的病患因此死亡,存活的病患也有 67% 的風險會導致肢體能力受損。該公司將醫生所需的所有醫材濃縮在一個微型器械中,讓病患傷口可縮小如黃豆般 (6.5mm,傳統手術之傷口約高爾夫球大小),還能幫助病人減少 14 天的住院時間,醫院也能節省成本;法規方面,該產品屬於美國第二類醫材,無須經過臨床試驗,預計明年第三季可拿到美國 FDA 認證,但在歐盟則屬於第三類醫材,相關臨床試驗預計於明年進行。該產品也已取得台灣、中國、美國及韓國之相關專利。

科脈生技 林聖棋 技術長

3. 新台北奈米生醫 (Taipeibio)- 創新再生醫材為骨關節修復帶來新契機

新台北奈米生醫 (Taipeibio) 的執行長朱景沛表示,該公司為 R-膠原蛋白驅動的組織再生科技之領航者,有鑒於市面上缺乏骨關節修復的治療方案,該公司團隊專注於再生醫材與基因調控領域的研發。其創辦人賴博士 (Dr. Thomas Wen-Fu Lai) 長期致力於骨關節再生研究及奈米分子影像的研發,並與哈佛及麻省理工學院等研究社群建立緊密關係,發展出先進的骨骼關節再生平台技術,擁有超過 160 筆人體試驗的臨床資料,以及長達 14 年的壓力承載資料 (stress bearing data)。該技術已發表 30 篇以上的相關論文於國內外知名期刊,且擁有 20 項美國智慧財產權,目前正全力將技術推向商業化,盼盡快造福更多有需求的人。

新台北奈米生醫 (Taipeibio) 的執行長朱景沛

 

4. 伊勒伯科技 (Winooz) – 全球唯一可攜式體外癌症診斷裝置

伊勒伯科技 (Winooz) 提供可攜式的非侵入性體外診斷裝置 Haiim,幫助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及部分癌症的預防與控管。該產品由於體積輕巧,適用於流動診所、小型檢驗中心,而該公司也希望能和長照中心、偏遠社區合作,達到「為任何人、任何地方」服務的使命。創辦人暨執行長熊樂昌自台大畢業後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做博士後研究,從事體外診斷(in vitro diagnostic, IVD)裝置的研發,於 2014 年回台成立 Winooz,2016 年在以色列設立分部,今年獲科技部選拔參加 CES 展,更受邀進駐世界頂尖生技技術育成中心 JLABs,現正和 100 多家診所接洽中。該產品已擁有 11 項專利,並有 21 項專利正申請中,預計於 2019 年底上市。

伊勒伯科技 (Winooz) 團隊成員

5. 網嘉醫療科技 (TelePlus HealthCare) – 盼在台建立睡眠治療示範中心 幫助醫院永續經營

網嘉醫療科技 (TelePlus HealthCare) 為 Upenn 美國賓州大學全球策略合作的醫療資訊科技公司,主要提供完整的遠距醫療與遠距教育服務,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鬱血性心臟衰竭、肥胖、慢性病照護等,提供遠距醫療服務方案。其亞洲營運總監 Deborah Chen 特別介紹睡眠治療全方案。她指出,在亞洲約有 37% 的人患有睡眠呼吸障礙,光台灣就有 400 萬人,中國更高達一億人患有此症,市場龐大,但多數醫院的睡眠中心卻難以獲利,因此 TelePlus 協助醫院規劃全方位睡眠中心的建置,包含:建立遠程監護系統、全球排名第一的賓大睡眠培訓,以及亞太區最尖端的醫療 IT 與 IoT協助醫護人員進行遠距醫療照護,以破壞性創新的模式,和醫院、醫生共享成果,也讓病患獲得更完善的照護。目前希望來台尋找更多合作醫院,盼在台建立示範中心,推動台灣優質的醫療技術與國際接軌。

網嘉醫療科技 (TelePlus HealthCare) 亞洲營運總監 Deborah Chen

延伸閱讀:智慧醫療時代:掌握知識,但不被知識所侷限 ─ 專訪台大工業工程學研究所陳正剛教授

6. 愛因斯坦人工智慧 (Deep01) – AI 腦部斷層分析 提升急診室出血性中風診斷準確率

投入 AI 醫學影像的愛因斯坦人工智慧 (Deep01) ,專注深度學習技術於腦部電腦斷層分析的應用。其執行長為哈佛醫學院訪問學者周仁海,他分享跨領域整合的經驗,透過神經外科醫師與電機專業人才的共同合作,致力提升出血性中風診斷的準確率,目前該產品準確度為 90% ,並且不取代原有人力但可幫助節省原流程 50-60 分鐘,若中間發生問題,AI 系統也能立即通知相關醫療人員,對於放射科醫師短缺的中小型醫院或急診室來說是一大福音,甚至在救護車上可協助判斷送往的醫院類型,節省轉診時間。他也提到,雖然已有美國公司推出類似產品,且準確度相當,但該公司看一個案例的時間僅須 30 秒,相較其他產品需 4 分鐘而言,頗具優勢。該產品預計明年 2-3 月可取得美國 FDA 認證,矽谷知名加速器 Plug and Play 為其一策略投資人。

愛因斯坦人工智慧 (Deep01) 執行長 周仁海

比翼加速器看準台灣耕耘多年的資通訊技術與生技醫療研究成果,欲將台灣打造為全球數位醫療進入亞洲市場的接口 (The Gateway to Asia for MedTech and Healthtech),除了孵化課程外,也會搭配比翼醫療產業基金,投資部分加速器團隊,提供除了環境、國際資源、商業機會,以及資金的全方位協助。

官網:www.beaccelerator.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accelerator/

北醫模擬中心 demo room現場

北醫模擬中心 demo room現場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